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媒介形象系统论

作 者: 宣宝剑
导 师: 刘宏
学 校: 中国传媒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
关键词: 媒介形象系统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分类号: G2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26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前流行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其实就是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根据事物的原本真实状态,而是根据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信息来做出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几年前,媒介形象这个概念还很少为人所知,今天它已经在学术界拥有了一定的地位。这当然和学者们的努力分不开,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实践界的现实需求。媒介形象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来讲是重要的——在当今时代,决定其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既在于其曾经或正在做什么,更在于人们预期其将要做什么——媒介形象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媒介形象对于被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来讲是重要的——在当今时代,不仅“不引人注目的人注定要失败”,“如何引人注目”、“引人注目什么”同样决定其成败。当然,媒介形象不仅仅关乎媒介形象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本论文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拓展了目前媒介研究的思路。应该说,过去的相关研究偏重于对传播者的媒介形象研究,也就是注重对组织形象的研究,而对被传播者的研究一直没有提升到媒介形象的高度来认识。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梳理了前人对于媒介形象的研究和理解,认为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及其再现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分析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认知特征。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媒介形象系统可以分为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分析了媒介形象系统外部和内部结构、媒介形象与形象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模型;研究了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论证了媒介竞争必然是形象制胜。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要素包括了人的形象要素、物的形象要素、过程性形象要素、关系性形象要素、精神性形象要素和次级组织形象要素;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三个因素,即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自身、环境和社会大众;梳理了前人对于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在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可以分为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和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三大类;提出了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概念,具体分析了媒体仰视效应、媒体相对平视效应和媒体俯视效应的效果和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10
绪论  10-26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10-19
    一、研究背景  10-15
    二、研究问题的缘起  15-19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难度和方法  19-24
    一、研究综述  19-21
    二、研究思路  21
    三、选题难度和创新性  21-23
    四、研究方法  23-24
  第三节 研究架构  24-26
第一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  26-60
  第一节 形象的研究  26-39
    一、国内对于形象的研究  26-29
    二、国外对于形象(image)的研究  29-31
    三、中国人对形象问题尤为重视的深层原因  31-32
    四、形象的内涵  32-34
    五、关于形象定义的说明  34-37
    六、形象的基本特征  37-39
  第二节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39-50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使用与研究  39-47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一词的应用研究  47-50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涵分析  50-54
    一、媒介形象是一个系统  50-53
    二、媒介形象系统内涵的界定  53-54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认知特征  54-60
    一、媒介形象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54-55
    二、媒介形象具有整体性  55
    三、媒介形象具有多层次性和相关性  55-56
    四、媒介形象具有价值性  56-57
    五、媒介形象具有时效性  57
    六、媒介形象既有共享性又有独享性  57
    七、媒介形象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57-58
    八、媒介形象具有可传播性  58
    九、媒介形象具有可塑造性  58-59
    十、媒介形象具有脆性特征  59-60
第二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60-95
  第一节 结构的界定  60-64
    一、结构主义的“结构”  60-61
    二、系统论的“结构”  61-62
    三、在结构主义与系统论的边缘使用“结构”  62-64
  第二节 媒介形象系统外部结构  64-76
    一、系统和媒介形象系统  64-69
    二、媒介形象属于“形象”而不属于“媒介”  69-70
    三、媒介形象系统在形象系统中的位置  70-74
    四、媒介形象系统与国家形象系统的关系  74-76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  76-87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  76-77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  77-80
    三、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模型  80-81
    四、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关系  81-84
    五、传播者产品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关系  84-87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  87-95
    一、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功能  87
    二、媒介形象功能研究综述  87-90
    三、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分析  90-95
第三章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95-137
  第一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影响因素  95-112
    一、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因素  95-104
    二、环境因素  104-106
    三、社会大众因素  106-112
  第二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112-137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标准  113-115
    二、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综述  115-133
    三、对于塑造传播者媒介形象策略和方法的思考  133-137
第四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137-175
  第一节 媒体非平视效应  137-141
    一、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提出  138-139
    二、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效果  139-141
  第二节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141-151
    一、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141
    二、媒体仰视效应  141-142
    三、强制传播  142-149
    四、逆歧视策略  149-151
  第三节 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151-159
    一、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151-152
    二、媒体相对平视效应  152-154
    三、妥协与共谋  154-159
  第四节 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159-170
    一、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160-161
    二、媒体俯视效应  161-168
    三、“求助”、“搭便车”与“不合作”策略  168-170
  第五节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170-175
    一、相近的策略和方法  171-173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中的“两多一少”的问题  173-175
结语  175-181
  一、媒介形象系统的复杂性与媒介形象研究的相对简单化之间的矛盾  175-177
  二、媒介形象的系统性与媒介形象研究的非系统性之间的矛盾  177-178
  三、媒介形象研究任重而道远  178-181
参考文献  181-193
后记  193-194

相似论文

  1. 探析中国网络广告联盟的发展,G206
  2.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3. 中国婚恋网站发展研究,G206
  4.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5. 山寨春晚的缘起及发展,G206
  6.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G206
  7. 互联网组织的公民行动与积极行动者,G206
  8. 微博:草根话语权的假象,G206
  9.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10. 公共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立场与网络民意的错位研究,G206
  11.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12. 病毒营销传播研究,G206
  13. 井冈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研究,G206
  14. “解放牛网”研究,G206
  15. 运动服装品牌传播手段选取策略的研究,G206
  16.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比较研究,G206
  17.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G206
  18.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19.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G206
  20. 意见领袖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G206
  21. 农村精英转化的政治传播策略,G20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