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意见领袖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
作 者: 汤翠华
导 师: 邱新有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意见领袖 和谐社会 双刃剑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乡村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意见领袖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是通过传播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研究乡村社会意见领袖的特点和双刃剑作用,意在针对性地提出引导措施,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推动新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本研究以江西省南村和江村为个案,以村民选举作为观察的窗口,通过对村民选举整个过程的观察,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找出了两个样本村的乡村意见领袖。本文在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意见领袖这一概念,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乡村意见领袖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乡村经济和乡村生活中的表现特征,并从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中分析其对乡村和谐产生的双刃剑作用。一方面乡村意见领袖对扩大政策传播效果、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引领乡村生活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改变和基层社会和谐的消极影响。中国乡村信息传播是一个传者、受者、传播渠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乡村受众媒介素养的缺乏和乡村传播渠道的不足加大了意见领袖作为乡村把关人的影响力,巩固了乡村意见领袖的把关人地位。文章认为,要消除乡村意见领袖的消极作用,必须从规范传者角色、积极引导意见领袖,培训农村受众、提升村民媒介素养,拓宽传播渠道、掌控人际传播效果。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1 绪论 7-15 1.1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7-8 1.2 主要理论基础 8-9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9-13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9-11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1-13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4 1.5 核心概念界定 14-15 2 乡村社会的意见领袖 15-20 2.1 村情概况 15 2.2 乡村意见领袖与村民选举 15-18 2.2.1 传播选举信息 15-17 2.2.2 影响选举结果 17-18 2.3 乡村意见领袖与乡村经济 18-19 2.4 乡村意见领袖与乡村生活 19-20 3 乡村社会的传播要素分析 20-27 3.1 传播者: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分析 20-21 3.1.1 经济实力强 20 3.1.2 个人素质高 20-21 3.1.3 掌握资源多 21 3.2 受传者:乡村受众的媒介素养分析 21-23 3.2.1 乡村受众的媒介素养现状 21-22 3.2.2 乡村受众的媒介素养特点 22-23 3.3 乡村的传播渠道 23-27 3.3.1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缺失 23-24 3.3.2 组织传播中的信息屏障 24-25 3.3.3 人际传播中的领袖把关 25-27 4 乡村意见领袖的作用 27-31 4.1 积极作用 27-28 4.1.1 扩大政策传播效果 27 4.1.2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7-28 4.1.3 引领乡村生活方式 28 4.2 消极作用 28-31 4.2.1 改变乡村权力结构 28-29 4.2.2 影响基层社会和谐 29-31 5 政府的疏导措施 31-35 5.1 规范传者角色,积极引导意见领袖 31-32 5.2 培训农村受众,提升村民媒介素养 32-33 5.3 拓宽传播渠道,掌控人际传播效果 33-35 6 结论 35-37 6.1 小结 35 6.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35-37 6.2.1 创新之处 35 6.2.2 研究不足 35-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4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40
|
相似论文
-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61
-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稳定思想的研究,D61
-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 网络传播中的精英现象探究,G206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 境外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证研究,D633
- 基于微博客的社区挖掘研究,TP393.092
-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G206
- BBS中组织拓扑结构研究和意见领袖识别,TP393.094
-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 人格特质、社群承诺和品牌认同的关系研究,F224
-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中国化,A8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