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作 者: 肖发荣
导 师: 陈俊民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张载 朱熹 二程 《正蒙》 《西铭》
分类号: B244.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8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张载不仅是理学的奠基者,而且也是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以《正蒙》为核心而建立的气本论哲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西铭》所揭示的理想境界,对宋以后的中国知识阶层人格理想的塑造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北宋五子的思想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张载即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以往学界对朱熹思想形成的研究多集中在二程到朱熹的演变,对张载在朱熹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影响重视不够。此中缘由固然多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对朱熹解释和评论张载思想的大量史料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会影响到该项研究的深入。本研究从辑录朱熹解释和评论张载哲学的代表作《正蒙》的史料入手,对朱熹在建构哲学体系过程中是如何汲取张载思想这个问题进行考察。朱熹学宗二程,在朱熹解释和评论张载思想的过程中,二程对朱熹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研究朱熹对张载思想的解释和评论,不单是张载与朱熹二人思想的相互发明问题,实际上它牵扯到张载、二程、朱熹几个思想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对揭示末代理学演变的内在理路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做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说明了选题的意义,并对论文的结构、本文相关问题等做了简要说明。第一章对本论题所涉及的诸多历史问题进行了考察,主要包括:朱熹对张载学术的整体衡定;朱熹吸收张载思想的形式;《正蒙》及朱子诠释《正蒙》的史料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朱熹对张载思想的解释、继承和发展。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一些命题或思想,如“太虚即气”、“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知礼成性变化气质”、“闻见之知”与“德性所知”、“大心”、论读书等,对朱熹思想体系的完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是正面推动了朱熹的体系建构,或者是从反面刺激了朱熹向新的方向发展。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朱子对《西铭》的研究及其影响。朱子不仅专门为《西铭》作解,而且还与同时代的学者就《西铭》的相关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一方面维护了《西铭》的理学地位,另一方面扩大了《西铭》的影响。结语部分从朱熹对张载学术之衡定、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朱熹的《西铭》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本文以辑录朱熹诠释《正蒙》的史料为基础,并进而来梳理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过程中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表明:第一,关于张载的学术渊源,朱熹认为:范仲淹只是“初发其端”而已,其真正的源头在二程。第二,朱熹虽然对张载之学也非常推崇,但他始终将张载置于贤者地位。在朱熹看来,张载之于二程,就如同伯夷、尹伊之于孔子。第三,朱子一生最为推崇张载的为学工夫,他不仅完全接受了张载“变化气质”之说,而且以此指点和引导学生;他对张载的读书之法也十分欣赏,后世所谓的“朱子读书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张载读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朱子对张载哲学核心命题“太虚即气”的解释没有得到后世学者应有的重视。朱子对“太虚即气”的解释可分两个层面:朱子认为张载本意是说,“太虚”指的是“气”,而且确实是以此来说明形而上的“道体”;朱子本人则认为,“道体”是形而上的,那么“太虚”应该指“理”。第五,《西铭》虽是单独成篇,但后来被张载编集入《正蒙》中。与朱子一生对《西铭》的推崇和研究相比,他对《正蒙》中部分思想的汲取则主要体现在“精义”和“穷理”方面。从整体上看,朱子对张载著述的态度是重《西铭》而轻《正蒙》。朱子的《西铭》研究,不仅维护了《西铭》的理学地位,而且使《西铭》在张载的著述中处于首要位置。第六,朱子在理解张载思想的过程中,虽然也坚持了“同情之理解”的客观态度,但二程对张载思想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朱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绪论  9-15
  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9-13
  二、论文结构  13-14
  三、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14-15
第一章 诸多历史问题考察  15-56
  一、朱熹张载学术之衡定  15-26
    (一) 张载的学术渊源  15-19
    (二) 道学史地位  19-26
  二、朱熹吸收张载思想的形式分析  26-42
    (一) 朱熹了解张载思想的途径分析  26-39
    (二) 朱熹接受张载思想的形式分析  39-42
  三、关于《正蒙》的几个问题  42-50
    (一) 《正蒙》编集及流布  42-44
    (二) 《正蒙》与张载其他著述之关系  44-48
    (三) 《正蒙》历代注释情况考察  48-50
  四、朱熹与《正蒙》  50-56
    (一) 朱熹对《正蒙》的态度  50-53
    (二) 关于《正蒙》“朱子注(解)”的争论  53-56
第二章 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6-109
  一、太虚即气  56-76
    (一) 形而上下之辨  56-60
    (二) 太虚即气  60-67
    (三) 天体学说  67-76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76-93
    (一)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76-79
    (二)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79-87
    (三) 心统性情  87-93
  三、大其心  93-96
    (一) 张载之“大其心”  93-94
    (二) 朱熹论“大心”  94-96
  四、“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96-100
    (一) 张载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96-99
    (二) 朱熹之重视“闻见之知”  99-100
  五、论读书  100-109
    (一) 维持此心  101-102
    (二) 去旧来新  102-103
    (三) 平易其心  103-104
    (四) 熟读成诵  104-109
第三章 朱熹的《西铭》研究  109-147
  一、朱熹对《西铭》的研究  109-135
    (一) 朱熹的《西铭》情结  110-118
    (二) 史料问题  118-124
    (三) 朱熹《西铭》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24-135
  二、朱熹围绕《西铭》展开的论战  135-142
    (一) 与陆子美  135-138
    (二) 与林栗  138-141
    (三) 与郭雍  141-142
  三、朱熹《西铭》研究之影响  142-147
    (一) 《西铭》理学地位的论定  142-144
    (二) 朱熹《西铭》研究之影响  144-147
结语  147-150
参考文献  150-154
致谢  154-15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56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3. 江河的空间,B82-09
  4. 试论陈亮、叶适道统思想,B244.91
  5. 黑格尔的“和悦静穆”与朱熹的“气象浑成”,I01
  6. 朱熹北宋文学批评之研究,I206.09
  7. 和会朱陆——吴澄哲学思想研究,B244
  8. 张载道德修养思想新探,B82-09
  9. 陈亮事功伦理思想研究,B82
  10. 朱子妇女观再探讨,B244.7
  11. 朱熹义利观研究,B244.7
  12. 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B244.7
  13. “二程语录”被动式研究,H146
  14. 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G41
  15. 朱熹艺术美学浅析,B244.7
  16. 朱熹的德治思想研究,D092
  17. 黄榦道统思想研究,B244.7
  18. 唐宋《诗经》学研究,I207.22
  19. 《论语集注》声训研究,H131
  20. 朱熹山水游记研究,I207.6
  21. 二程文学思想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宋、元哲学(960~1368年) > 朱熹(1130~1200年)及考亭学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