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

作 者: 刘登鼎
导 师: 邓辉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大学》 儒学 郑玄 孔颖达 朱熹 王阳明 性即理 心即理
分类号: B244.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一书,本是《礼记》中之一篇,儒者之所作也。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代孔颖达本郑注而为之作疏。南宋朱子,以为《大学》有错佚,于是本二程改本,作《大学章句》以阐发之。至元朝,朱子改本被列为官方教材,《大学》于是广为流传,而郑注、孔疏之“大学古本”日渐被遗忘。至明代,阳明先生主“大学古本”,经阳明之阐发,“大学古本”遂又风行于天下。后世学者对《大学》之理解,亦莫不本此四人而来,而《大学》之实义究竟如何,后人争论不断,无有定论。就《大学》经文观之,的确有许多地方令人生疑,如对“诚意”至“平天下”有详细之解释,而对“格物致知”并没有解释,且“大学古本”之“诚意”章中,有对“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解释。如是种种,不能不使人有错简损佚之想。郑、孔二人皆是依照古本,一一作释,并不怀疑其有损佚否,然而二人对“格物致知”之诠释,则有违于古本处。盖“大学古本”明言“物格而后知至”,以格物为始,而郑、孔二人显然把“格物”收摄在“致知”中,以“致知”为始;同时,孔氏以为“明明德于天下”应以“诚意”为始,故孔氏之释有不一致之处。由于“大学古本”和郑注、孔疏本身存在之问题,朱子于是有“大学改本”,然就义理而言,朱子乃是以“性即理”之系统来诠释《大学》的,这尤其体现在“格物致知”补传之中。后来王阳明反对朱子“大学改本”,主要是由于反对朱子以“性即理”系统来解释《大学》,并以“心即理”系统对《大学》作释,然《大学》本身存在之文本问题,并没有的解也。笔者以为,就“大学古本”本身而言,其所存在之问题并不能得到完全之解决,这是因为“大学古本”本身就有模糊性及错简损佚之可能。至于郑、孔二人之诠释,本身就有一些与古本相冲突之处,这无疑于问题之中复有问题。后来朱子所作之诠释,虽看到古本存在之问题,但依然以己意诠释古本中存在之问题(如“格物致知”)。阳明则径直以“心即理”之系统诠释“大学古本”,而不明“大学古本”本身即有缺陷也。关于朱、王之争的问题,笔者以为纯是义理问题,而就义理而言,笔者以为阳明是承孔、孟而来之正统,朱子终归于“别子为宗”也。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1. 选题原因及意义  9
  2. 研究方法及特色  9
  3. 文献综述  9-11
第1章 《大学》文本之考释  11-12
  1.1 “大学”古本之由来  11
  1.2 略论朱子“大学改本”  11-12
第2章 郑玄孔颖达对《大学》之诠释  12-19
  2.1 郑玄、孔颖达对《大学》总括性之理解  12
  2.2 孔颖达对《大学》所分之章节  12-13
  2.3 郑玄、孔颖达对《大学》内容之理解  13-18
    2.3.1 郑玄之释“明明德”、“止”、“格物致知”  13-14
    2.3.2 孔颖达之释“三纲八目”  14-18
      2.3.2.1 孔颖达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诠释  14-15
      2.3.2.2 孔颖达对“八目”之理解  15-18
        2.3.2.2.1 孔氏对“八目”间次序之理解  15
        2.3.2.2.2 孔氏之释“八目”  15-18
  2.4 论郑注、孔疏之“大学古本”为阳明所主之缘由  18-19
第3章 朱子对《大学》之诠释  19-31
  3.1 朱子生平  19
  3.2 朱子之理气观,“心统性情”说  19-24
    3.2.1 朱子之理气观  19-21
    3.2.2 朱子之“心统性情”说  21-24
      3.2.2.1 朱子之论“性”  22
      3.2.2.2 朱子之论“心”  22
      3.2.2.3 朱子之论“心统性情”  22-24
  3.3 朱子对《大学》之诠释  24-31
    3.3.1 朱子对“大学”之理解  24
    3.3.2 朱子对《大学》所分之章节及其所分章节之理由  24-26
    3.3.3 朱子对“三纲、八目”之理解  26-31
      3.3.3.1 总论朱子对“三纲、八目”之理解  26
      3.3.3.2 朱子释“明明德”、“新民”、“格物致知”、“诚意”  26-31
        3.3.3.2.1 朱子之释“明明德”、“新民”  26-28
        3.3.3.2.2 朱子之释“格物致知”、“诚意”  28-31
第4章 阳明对《大学》之诠释  31-40
  4.1 阳明之生平及其为学经历  31-32
  4.2 阳明先生之论“心即理”、“良知”与“知行合一”  32-36
    4.2.1 “心即理”  32-34
    4.2.2 阳明之论“良知”  34-35
    4.2.3 “知行合一”  35-36
  4.3 阳明对“三纲八目”之理解  36-38
    4.3.1 对“三纲”之诠释  36-37
    4.3.2 对“八目“之诠释  37-38
      4.3.2.1 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关系  37
      4.3.2.2 阳明之释“格物致知”  37-38
  4.4 朱子、阳明对“格物致知”理解之差异  38-40
结语  40-42
参考文献  42-45
致谢  45-46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6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4.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5.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6.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7.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8. 朱熹《大学》思想研究,B244.7
  9.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10. 大学生疏离感现狀调查及与家庭功能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B844.2
  11.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大学体育方向的发展研究,G807.4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13. 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研究,G647
  14.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5. 长沙现代大学区位变化研究,G649.2
  16.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大学与教师的关系,G645.1
  17.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18.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团队管理与支持机制研究,G647
  19.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研究,G647
  20.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21.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宋、元哲学(960~1368年) > 朱熹(1130~1200年)及考亭学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