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制度研究

作 者: 聂强
导 师: 罗剑朝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生态重建 生态财政制度 财政补贴 激励机制 退耕还林
分类号: F81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41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生态重建过程中财政补贴制度的构建与调整。在生态经济学创立的研究平台上,论文采用制度的分析视角,解读了生态意识进入到财政学之后的财政补贴制度。论文将生态重建以及破坏过程,视为中央、地方以及民众的互动过程。在生态效用进入到各主体的效用函数之后,中央、地方与民众围绕生态建设的博弈就成为分析财政补贴制度的主线。通过对于生态经济过程的分析,论文揭示了现行财政补贴制度的一些反生态特征,提出了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财政补贴制度设计。本论文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在生态补贴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论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二章,生态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本章对于古典财政、计划财政、赤字财政与公共财政范式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论证了适应生态经济规律的财政形式,建立了生态财政的概念体系,对于补贴理论提供了基本平台。现有文献没有考虑生态重建所引起的财政范式危机,本文通过对于财政学基本逻辑结构的分析,提出要建立基于生态经济基础之上的财政制度——生态财政,并对于生态财政补贴的研究平台与理论构建等进行了明确。第三章,生态目标的政府间传递与补贴效率损耗。本章建立了双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证实了生态建设效率的降低主要来自于工程实施中的激励不相容。本章将退耕还林工程描述为中央造林目标通过工资契约向地方政府的传递过程。现有文献没有对地方政府在造林工程质量决定中的行为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本章通过地方政府禀赋价值与市场价格变动的分析,提出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科技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质量标准的模糊使工资契约出现了激励不相容,弱化了地方政府造林质量努力的动机。根据对退耕还林的经验资料,证实了对于地方政府的造林质量努力激励不足是人工林质量降低的决定因素。第四章,合作生产、属性演化与生态补贴方式选择。通过建立生态建设全过程的利益分配委托——代理模型,本章分阶段证明了生态工程推进中的最优补贴方式。现有文献没有对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制度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对于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将退耕还林工程视之为一个三阶段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的合作生产过程。通过生态重建过程中属性演化与主导组织转移等假设,分阶段证明了不同主体对于补贴方式选择的偏好,得到了各阶段影响最优努力分配的因素,明确了工程不同阶段的最优补贴方式以及影响最优补贴契约的条件。第五章,生态监督中的政府失灵。本章依次建立了三个博弈模型,对于生态监督中的政府失灵提供了解释。通过建立环境监管问题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证明了在适宜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合谋可能是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通过建立双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模型,证明了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动机而进行的干预,可能是助长林业企业超限额采伐的制度原因。基于制度运行中不同权力运行方式的绩效差异,本章为退耕还林工程监督效率提供理论解释。第六章,演化博弈下的政府生态补贴。本章通过建立生态建设主体种群内以及种群间演化博弈模型,对于建国以来我国生态破坏与建设的运行机理以及策略均衡结果提供了解释。既有的文献大多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对于退耕还林进行分析,本章则将其视为一个边干边学的演化过程,各主体的策略选择均衡结果都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本章证明了中央的补贴、监督以及惩罚机制,地方的内部化倾向,以及农户的机会成本比较,是中央补贴——地方积极执行——农户退耕还林的重要保证。第七章,生财政补贴制度创新与配套条件。本章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对于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制度创新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财政补贴制度,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条件与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导论  12-31
  1.1 选题的背景  12-14
    1.1.1 环境生态与财政补贴问题出现了新的认识  12
    1.1.2 各国政府环境治理中积累了财政补贴制度经验  12-13
    1.1.3 中国生态重建中存在生态恶化与财政补贴的多重矛盾  13-14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15
    1.2.1 选题的目的  14-15
    1.2.2 选题的意义  15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28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6-21
    1.3.2 国内研究动态  21-23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23-28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8-30
    1.4.1 研究思路  28
    1.4.2 研究方法  28-30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30-31
第二章 生态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  31-45
  2.1 财政学的范式变迁与生态财政的提出  31-33
  2.2 生态与财政的两种类比  33-36
  2.3 文明的分裂与谐和:从机械论到系统观  36-37
  2.4 生态学的机械论与财政学的系统观  37-38
  2.5 道德秩序重构的生命伦理观点  38-39
  2.6 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公共部门经济  39-40
  2.7 生态财政补贴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  40-44
    2.7.1 基本方法论  40-41
    2.7.2 基本假设  41-42
    2.7.3 基本范畴  42-43
    2.7.4 生态财政补贴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43
    2.7.5 基本理论构建  43-44
  2.8 小结  44-45
第三章 生态目标的政府间传递与补贴效益损耗  45-60
  3.1 生态财政补贴效率的隐患与分析思路  45-46
  3.2 造林目标的政府间传递  46-50
  3.3 双重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50-54
  3.4 退耕还林的经验证明  54-58
  3.5 小结与讨论  58-60
第四章 合作生产、属性演化与生态补贴方式选择  60-76
  4.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角度  60-61
  4.2 模型的描述  61-66
  4.3 前期建设阶段的合作生产博弈  66-69
    4.3.1 一次性补贴下的博弈  66
    4.3.2 分成补贴下的博弈  66-67
    4.3.3 生态建设前期阶段补贴方式的比较  67-69
  4.4 中期建设阶段的合作生产博弈  69-71
    4.4.1 一次性补贴下的博弈  69
    4.4.2 分成补贴下的博弈  69-70
    4.4.3 生态建设中期阶段补贴方式的比较  70-71
  4.5 后期建设阶段的合作生产博弈  71-74
    4.5.1 一次性补贴的博弈  72
    4.5.2 分成补贴下的博弈  72-73
    4.5.3 生态建设后期阶段补贴方式的比较  73-74
  4.6 小结与进一步的讨论  74-76
第五章 生态监督中的政府失灵  76-91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76-77
  5.2 制度背景  77-80
  5.3 环境污染中的寻租与合谋  80-83
    5.3.1 模型的描述  80-81
    5.3.2 博弈支付及均衡分析  81-83
  5.4 地方干预下的超限额采伐  83-86
    5.4.1 模型的描述  84-85
    5.4.2 不对称信息、地方干预与超限额采伐  85-86
  5.5 权力运行方式与监督效率  86-89
    5.5.1 退耕还林工程监督机制中权力作用方式的描述  86-87
    5.5.2 权力运行方式与政策遵从度  87-88
    5.5.3 退耕还林监督机制效率及制度创新  88-89
  5.6 简短的小结与进一步的讨论  89-91
第六章 演化博弈下的政府生态补贴  91-109
  6.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91-92
  6.2 退耕还林:政策回顾与实践思考  92-98
    6.2.1 政策回顾  92-95
    6.2.2 工程进度  95-96
    6.2.3 工程质量和成效  96
    6.2.4 分析的思路  96-98
  6.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演化博弈  98-100
    6.3.1 补贴政策市场的自然演化  98-99
    6.3.2 监督与补贴政策市场的演化  99-100
  6.4 地方政府的演化博弈  100-102
    6.4.1 无补贴状况下的演化稳定策略  100-101
    6.4.2 中央补贴下的演化稳定策略  101
    6.4.3 惩罚机制下的演化稳定策略  101-102
  6.5 地方政府与农户的演化博弈  102-104
    6.5.1 垦荒中的演化稳定策略  102-103
    6.5.2 退耕中的演化稳定策略  103-104
  6.6 农户垦荒与退耕中的演化博弈  104-107
    6.6.1 垦荒中的演化稳定策略  104
    6.6.2 农户退耕行为演化与林种结构  104-107
  6.7 小结及进一步的讨论  107-109
第七章 生态财政补贴制度创新与配套条件  109-117
  7.1 适时转变补贴方式  109-110
  7.2 实施生态购买  110
  7.3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110-111
  7.4 发展活立木市场  111
  7.5 加强林业科技投入  111-112
  7.6 配套条件  112-117
    7.6.1 官员的生态教育与生态意识的培养  112-114
    7.6.2 生态税收制度改革  114-115
    7.6.3 社会环境及其条件  115-117
结束语  117-118
参考文献  118-123
附录  123-132
致谢  132-133
作者简介  133

相似论文

  1.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2. 公共部门中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探研,F272.92
  3. K市W区普通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D630.3
  4. 关于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D630.3
  5.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G647.38
  6. 山东XH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G647
  7. 西安民办高校IU学院专职教师激励机制研究,G647.2
  8. 天津市人才发展现状与激励机制研究,C964.2
  9. 化工建设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F426.7
  10.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47.2
  11. 青海油田劳动服务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F426.22
  12. SZU公司E部销售人员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13. 中小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F276.44
  14. 某合资企业人力资本、薪酬制度的研究,F276.4
  15.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非营利组织的员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16. 台山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F325.4
  17. 循环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F323.22
  18. 沈阳市领导干部学习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D262.3
  19. FS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再设计,G641
  20. 传媒单位的激励机制研究,G206-F
  21. 分布式服务链中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研究,F273.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财政、国家财政 > 中国财政 > 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