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机制与免疫策略研究

作 者: 万阳松
导 师: 陈忠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银行间市场 风险传染 机制 免疫策略 网络理论 定量框架
分类号: 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11次
引 用: 1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银行间市场是现代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金融系统健康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市场。在银行个体层面上,银行间市场可以调节单个银行的流动性盈余和短缺,例如流动性盈余的银行可以为流动性短缺的银行提供资金借贷。在金融系统层面上,银行间市场能反映出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并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平台,例如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等等。然而,银行间市场在发挥其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高了银行主体之间风险头寸暴露的相关性。毫无疑问,这将给银行系统带来潜在风险,因为它为银行倒闭时的风险传染提供了途径。目前,中国的银行间市场发展迅速。如何避免银行风险传染的发生,并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一直是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重视的问题。一方面,我国正不断推进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也将全面进入中国。这样,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这可能为银行风险传染提供新的途径。另一方面,中国银行间市场的规模和成员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且交易形式和交易工具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在银行间市场中,银行主体之间通过信用连接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借贷关系,即一种复杂的银行间信用网络结构关系。这无疑为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和认识银行间市场中的风险传染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对银行间市场中银行风险传染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进行一些定性和实例分析,而对银行风险传染机制的定量研究仍很缺乏。本论文正是从银行间市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理论的定量分析框架,对银行间市场中的风险传染机制及风险传染免疫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由此形成的结论包括:一、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银行风险传染的已有研究成果。本论文首先总结了对银行间市场结构特征的已有研究。其次,对银行间市场中风险传染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综述。另外,本文进一步总结了有关银行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最后,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指出,结合网络理论来研究银行风险传染问题是目前有关银行风险传染研究的新趋势。二、建立了基于网络理论的银行间市场结构模型。本论文运用网络理论来描述银行间市场结构,全面介绍了银行间市场的各种网络结构模型,如随机银行网络模型、小世界银行网络模型、无标度银行网络模型等。此外,基于现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双幂律银行网络结构模型。本论文研究认为,银行网络中这种双幂律度分布现象存在的机制及其经济含义是:信用拆借能力相近的银行之间更易于建立信用拆借关系。进一步,本论文对银行网络模型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具有不同宏观结构特征的银行网络中,其微观Motif结构的类型和数量通常存在很大的差异。三、建立了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银行主体行为模型。在给定的银行间信用拆借分布假定条件下,由银行间资产比例、银行流动性资产比例和银行资产净值比例三个参数,确定了银行间市场中各银行主体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从而建立起一个描述该市场中银行主体行为的分析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本论文对银行间市场中基于资产负债表连接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四、建立了基于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和微观主体(Micro-Agent)相结合的银行风险传染定量分析框架。以银行网络结构模型和银行主体行为模型为基础,基于“将宏观结构和微观主体相结合”的分析思想,本论文系统全面地提出了研究银行风险传染的定量分析框架(即MS-MA分析框架)。进一步,给出了MS-MA分析框架下银行风险传染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五、研究了基于MS-MA分析框架的银行风险传染机制。在MS-MA定量分析框架下,本论文分别研究了银行网络结构和银行主体行为与银行风险传染机制之间的关系。此外,基于不同的传染冲击方式,本论文分别对基于违约冲击和基于分摊初始冲击等传染冲击方式下的银行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银行间市场成员规模的扩张有利于降低银行间市场中的风险传染效应。另外,在成员规模较大的银行间市场中,与银行主体只拆入或只拆出资金相比,银行主体同时参与资金的拆入和拆出能有效地分散自身和其他银行主体的风险暴露,从而降低银行间市场中的风险传染效应。此外,采取分散化措施能否有效地降低银行风险传染效应,这要取决于银行间市场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市场结构特征。六、研究了基于MS-MA分析框架的银行风险传染免疫策略。在MS-MA定量分析框架下,对银行风险传染的目标免疫策略、净额免疫策略、银行间救助免疫策略和组合免疫策略进行了研究。对目标免疫策略的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大且连接度高的银行通常应该首先被免疫,因为它们“具有太大的系统性冲击能力而不能失败”(即Too Systemic To Fail)。另外,与未采用免疫策略相比,采用净额免疫策略、银行间救助免疫策略或组合免疫策略通常都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然而,在相同的传染冲击方式和银行网络结构下,不同的免疫策略其免疫效果存在差异。综合地来考虑,组合免疫策略通常会具有较理想的免疫效果。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建立了描述银行间市场结构的双幂律银行网络结构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具有双幂律度分布特征,但一直没有理论模型对此进行解释。本论文提出了一个银行网络生长模型,解释了这种双幂律度分布现象存在的机制及其经济含义,即信用拆借能力相近的银行之间更易于建立信用拆借关系。(该成果发表于国际英文SCI专业学术期刊)二、建立了基于MS-MA的银行风险传染定量分析框架。银行风险传染问题的研究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定量分析框架。本论文基于“宏观结构和微观主体相结合”的思想,将银行网络的宏观结构模型和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银行微观主体行为模型相结合,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研究银行风险传染问题的定量分析框架。三、基于MS-MA分析框架,定量地研究了银行风险传染机制与免疫策略问题。一方面,本论文分别定量地研究了银行间市场结构和银行主体行为与银行风险传染机制之间的关系,且基于不同的传染冲击方式,分别对基于违约冲击和基于分摊初始冲击等传染冲击方式下的银行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本论文提出并研究了控制银行风险传染的目标免疫策略、净额免疫策略、银行间救助免疫策略和组合免疫策略等,并进一步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免疫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4
第一章 绪论  14-26
  1.1 研究的问题  14-16
  1.2 研究的意义  16-18
  1.3 贯穿全文的几个基本概念  18-22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22-24
  1.5 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24-26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26-52
  2.1 引言  26-27
  2.2 国内外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27-44
  2.3 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方法  44-48
  2.4 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研究评述及新趋势  48-51
  2.5 本章小结  51-52
第三章 银行间市场的网络结构模型及其分析  52-68
  3.1 引言  52-53
  3.2 银行间市场的随机网络结构模型  53-54
  3.3 银行间市场的小世界网络结构模型  54-56
  3.4 银行间市场的无标度网络结构模型  56-57
  3.5 银行间市场的双幂律度分布网络模型  57-64
  3.6 银行间市场网络模型的微观结构分析  64-66
  3.7 本章小结  66-68
第四章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银行主体行为模型及其分析  68-82
  4.1 引言  68-69
  4.2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银行间资产负债表连接  69-71
  4.3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银行主体行为建模  71-75
  4.4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  75-78
  4.5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实例分析  78-80
  4.6 本章小结  80-82
第五章 基于宏观结构与微观主体相结合的银行风险传染定量分析框架  82-94
  5.1 引言  82
  5.2 银行网络宏观结构与银行微观主体行为  82-84
  5.3 基于MS-MA 的银行风险传染定量分析框架  84-88
  5.4 基于MS-MA 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  88-93
  5.5 本章小结  93-94
第六章 基于MS-MA 分析框架的银行风险传染机制研究  94-116
  6.1 引言  94-95
  6.2 基于MS-MA 的银行网络结构与银行风险传染研究  95-106
  6.3 基于MS-MA 的银行主体行为与银行风险传染研究  106-111
  6.4 基于分摊初始冲击的银行风险传染机制研究  111-114
  6.5 本章小结  114-116
第七章 基于MS-MA 分析框架的银行风险传染免疫策略研究  116-128
  7.1 引言  116-117
  7.2 目标免疫策略  117-120
  7.3 基于净额机制的免疫策略  120-122
  7.4 基于银行间救助的免疫策略  122-124
  7.5 基于净额机制和银行间救助的组合免疫策略  124-125
  7.6 免疫策略的比较分析  125-127
  7.7 本章小结  127-128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28-132
  8.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28-130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0
  8.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0-132
参考文献  132-142
附录1-2  142-144
致谢  144-14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145-146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  146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3.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4.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5.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6.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7.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8.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9.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0. 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初探,D035
  11. 公共部门中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探研,F272.92
  12. 低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影响与防御机制研究,G632.4
  13. 我国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机制研究,G273.5
  14. 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922.6
  15.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及机制研究,S157
  16. 关于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D630.3
  17.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仓鼠肾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S856.9
  18.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线粒体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R735.35
  19.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研究,D630
  20. 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D631.1
  21. 社会保障对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探析,F124.7;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