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整合与互动

作 者: 黄刚
导 师: 柯惠新
学 校: 中国传媒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研究方法 实践
分类号: G2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对于在互联网上移植传统研究方法的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开发互联网自身独特优势与潜能以发展和创新研究方法却极少关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对于发展和创新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以便充分发掘互联网作为研究手段的价值。围绕这一目的,本文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通过对社会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有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所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对互联网相关文献的研究及针对网络调查相关专家的深度访谈,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发展和创新社会研究方法的可能贡献;最后,通过准实验研究,并结合针对网民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论证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以上三方面问题的探讨,本文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创新性观点,得到了如下三点主要结论:首先,“整合”与“互动”的研究方法是互联网不同于以往研究工具的独特价值。以往关于网络调查方法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如何在互联网上移植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本研究通过分析互联网相对于其他研究工具的特点,并结合方法论上的探讨,指出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的独特方式。在这种研究方式中,研究者将整合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以及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过程,并且可以创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更加平等互动的研究关系。这就摆脱了现有网络调查方法照搬和移植传统研究方法的窠臼,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互联网作为研究手段的潜力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有助于推动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通过对社会科学实证精神内涵的解读,以及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本研究改进了华莱士的“科学环”,并指出,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方法是当今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它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相脱节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此同时,本研究分析了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双重属性,并指出:互联网是实现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就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从方法论的层次而不仅仅是具体操作方法的层次指出了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最后,代价与回报的权衡是影响网民参与网络调查意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以往研究中极少关注的网民参与网络调查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证实了基于互联网的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代价与回报的权衡是影响网络调查中网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代价与回报因素的具体指标,并进行了有效验证。这就深化了以往有关社会调查中研究对象因素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有关网络调查中的研究对象因素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8-34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8-12
    一、技术革新与网络调查的兴起  8-9
    二、网络调查的机遇与挑战  9-11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11-12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本研究的创新目标  12-32
    一、什么是网络调查  13-16
    二、网络调查的可操作性:优势、局限及解决方法  16-21
    三、网络调查的科学性:优势、局限及解决方法  21-30
    四、已有文献的不足  30-31
    五、本研究的创新目标  31-32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2-34
    一、研究内容  32-33
    二、研究方法  33-34
第二章 社会科学的逻辑与现实困境  34-64
  第一节 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研究逻辑  34-39
    一、社会科学的实证传统  34-35
    二、孔德实证精神的内涵  35-37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  37-39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困境  39
  第二节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39-52
    一、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40-42
    二、社会科学自主性的丧失  42-48
    三、统一于实践的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48-52
  第三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脱节  52-60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对立  52-56
    二、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脱节  56-57
    三、统一于实践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57-60
  第四节 再论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研究逻辑  60-64
    一、对“科学环”的反思  60-62
    二、实践取向的研究的基本原则  62-64
第三章 互联网与实践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  64-86
  第一节 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的特点  64-70
    一、互联网的双重属性  64-67
    二、互联网的信息表现形式  67-69
    三、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  69-70
  第二节 互联网与整合的研究过程  70-76
    一、从实践中发掘研究问题  71-72
    二、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2-75
    三、理论与经验的互动  75-76
  第三节 互联网与整合的研究方式  76-81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76-78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中间道路  78-79
    三、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79-81
  第四节 互联网与互动的研究关系  81-86
    一、研究者之间的互动  82
    二、研究对象的互动参与  82-86
第四章 网上调查与网民的互动参与  86-109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参与意愿的理论基础  86-91
    一、影响研究对象参与意愿的因素  86-89
    二、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假设  89-91
  第二节 本研究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91-99
    一、实验条件的设计  91-92
    二、关键概念的测量  92-95
    三、实验控制  95-97
    四、数据采集  97-99
  第三节 网上调查中网民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99-109
    一、网民对实践取向的网上调查参与意愿更高  99-101
    二、网民的代价和回报感知对网上调查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101-103
    三、实践取向的网上调查引起更高的回报感知和更低的代价感知  103-107
    四、小结  107-109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09-113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9-110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10-111
  三、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111-112
  四、结语  112-113
附录一、专家深度访谈提纲  113-114
附录二、专家深度访谈名单  114-115
附录三、网民深度访谈提纲  115-117
附录四、网民深度访谈甄别问卷  117-119
附录五、大学生样本调查问卷  119-124
附录六、新生代在线样本库调查问卷  124-132
附录七、样本基本特征表  132-137
附录八、其他统计分析表  137-139
参考文献  139-152
致 谢  152-153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3.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4.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5.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7. 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TP393.092
  8.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9.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10. 小学数学估算教与学实践研究,G623.5
  11.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2.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13. 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研究,G633.3
  14.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5. 互联网组织的公民行动与积极行动者,G206
  16. 铁炭芬顿—生物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X784
  17.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297
  18.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22.4
  20.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G633.6
  21.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G633.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