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

作 者: 赵勇
导 师: 陈锡喜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功能 功能实现
分类号: D091.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684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为题进行展开,在辨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本依据,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和功能拓展与优化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展开分析,试图突破过去就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的局限,探索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要求和方式,探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科学理念与方法,以期实现形上之思与现实分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六章和结束语。导论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概念辨析中,从意识形态概念的溯源与流变契入,揭示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和辨析范畴,并探讨了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进而,界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厘清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概念的关系。在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功能”与“作用”、“能力”、“价值”诸范畴辨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征,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生产和分配中起主导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本依据的分析,主要着眼于时代境遇、理论资源和历史反思的分析,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本依据。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既有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又有社会转型的变动与冲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就是要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回应挑战,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在实践中的辩证课题。而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同时在对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反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经验教训。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社会整合和主体建构的基本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表现形式。在意识形态分化与制度变迁的辩证统一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通过发展整合、统摄整合和沟通整合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生产和运行中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在立人上下功夫。在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的辩证统一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功能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的实践来完成。同时,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要从以防范限制为主,转化为引导发展为主。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不断调整和拓展,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多样功能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就是通过倡导民主与法治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树立共同理想、引导政治行为,实现维护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功能在于倡导公平与效率为核心的经济价值观,使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变量,演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就是通过处理马克思主义主导性与社会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关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从“小社会”着手,围绕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交功能就是在面向国际领域的拓展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塑造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多个向度的划分只是在逻辑上的一种划分,在现实的功能发挥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些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优化上需要从整体上来考量,着眼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优化的底线维护、核心指向、重要途径和支撑平台的考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是论文的重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发展和归宿,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需要进行域分和群分。在思想理论研究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就是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内部逻辑与外部互动的问题。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在正本清源中的返本开新和温故知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互动,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特性,使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相契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要集中抓好领导干部和大学生两大重点群体,对“准备型”群体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推进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对于“践行型”群体的领导干部而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领导干部的“主心骨”,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脉。在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成为人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切入日常生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开拓了理论视野。面向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现实选择就是确立文化主导权,而非通常意义上的“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立足于文化世俗化和文化传媒化的基本背景,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社会心理的中介,以文化消费的方式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这符合日常生活大众对意识形态的感性直观的把握方式。通过方针政策的中介,以利益增长的方式满足大众的物质需求,这符合日常生活中大众根据具体利益来衡量和评判意识形态的现实。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倡导,以及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和提升,在大众层面建立双向交流和有机整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进一步延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必须向公众说出可理解和信赖的语言,不仅让公众听到,更要让他们听懂和信服,要创制与公众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心理相一致的“亲近性文本”,建设社会主义宣传话语系统,促进公民话语系统的生成与发展。结束语主要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规律性认识,并展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未来。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9
ABSTRACT  9-16
导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课题  16-38
  一、研究的缘起  16-17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9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9-32
  四、研究难点、重点和创新之处  32-34
  五、主要研究方法  34-35
  六、论文的基本框架  35-38
第一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概念辨析  38-65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的溯源与流变  38-51
    一、马克思创立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思想背景  38-40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与范畴辨析  40-46
    三、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46-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概念解读  51-65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51-61
    二、功能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分  61-62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解析  62-65
第二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本依据  65-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时代境遇  65-74
    一、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辩证课题  65-71
    二、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挑战  71-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理论资源  74-84
    一、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  74-77
    二、文化领导权理论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77-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历史反思  84-92
    一、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经验教训  85-88
    二、苏东剧变的意识形态因素  88-9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92-1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整合  92-102
    一、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的辩证统一  92-96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方式  96-1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102-114
    一、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的辩证统一  102-109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基本方式  109-11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拓展与优化  114-1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拓展  114-126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114-117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17-120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  120-122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22-123
    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外交功能  123-1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优化  126-133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优化的底线维护  126-128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优化的核心指向  128-129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  129-130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优化的支撑平台  130-133
第五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之一:思想理论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133-15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  133-140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返本开新与温故知新  133-135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互动交流  135-137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与西方思想理论的批判借鉴  137-140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  140-155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契合  140-143
    二、作为“准备型”群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43-151
    三、作为“践行型”群体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151-155
第六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之二:文化主导权与话语系统建设  155-182
  第一节 文化主导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  155-171
    一、日常生活的基本图式与文化主导权的凸现  155-157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向日常生活的大众化  157-166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和提升  166-171
  第二节 话语系统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  171-182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调整  172-177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77-182
结语  182-184
主要参考文献  184-195
附录  195-196
后记  196-198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竞争性选拔制度的功能实现,D262.3
  3.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4.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5.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6.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7.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8.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9.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0.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11.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2.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3.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14. 电压监测仪自动校验系统,TM933.2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16.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17.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B82-051
  18.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D926
  19.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研究,D648
  20. 农村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研究,F321.42
  21. 崩溃与重构,K24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世界政治思想史 > 社会主义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