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

作 者: 何永贵
导 师: 乞建勋
学 校: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区域循环经济 梯度推移与扩散 产业结构
分类号: F2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05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选题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国际上传统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中不计代价的无条件的增长模型,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与经济现实显然不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宏观经济总量增长,如何处理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这一突出矛盾,以及大国区域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梯度推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引人注目。文中结合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对于区域的开发、资源的利用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均应维持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核心思想,将区域梯度推移与扩散理论引入循环经济进行探索研究,遵循梯度推移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比较分析世界三大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共享区域开发成本的产业结构优化为源头的“梯度推移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有:(1)本文在对传统梯度理论内涵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重新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与扩散现象,将梯度理论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区域经济“大循环”的发展思路。(2)填补了国内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梯度研究以及对京津冀区域梯度循环经济模式定位研究的空白,并构建了基于京津冀梯度推移的解释结构模型。这种将结构性变化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探讨源头控制的循环经济思路有着很高的分析价值。(3)从经济学使命社会启蒙意义上,重新修正了不计代价的无条件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系统诠释了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合理内核。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空耦合”本质在于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的和谐、以及当代的发展不以危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的动态平衡发展理念,系统地完成了循环经济范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合。(4)分析研究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在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作“二者择其一”的选择,而只能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低代价经济增长”的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环境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有机结合的框架思路。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解决多元利益格局下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平衡,而且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引言  11-23
  1.1 选题的实践背景及其意义  11-13
  1.2 选题的理论背景及其意义  13-15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17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以及论文内容结构  17-23
上篇 理论研究篇:可持续发展与区域梯度循环经济理论  23-51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范式分析  23-40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23-33
      2.1.1 传统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局限性及其实践悖论  23-26
      2.1.2 可持续发展观的演进及其时空耦合的本质  26-30
        2.1.2.1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历程  26-27
        2.1.2.2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三个重要标志  27-29
        2.1.2.3 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发展内核  29-30
      2.1.3 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指数  30-33
    2.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范式的整合  33-39
      2.2.1 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33-34
      2.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原则  34-36
      2.2.3 循环经济模式的界定分析  36-38
      2.2.4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层面的分析  38-39
    2.3 本章小结  39-40
  第三章 循环经济模式比较与区域梯度循环经济理论  40-51
    3.1 世界循环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40-43
      3.1.1 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40
      3.1.2 工业园区企业之间循环经济模式  40-41
      3.1.3 循环型社会模式  41-43
    3.2 循环经济由环保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43-44
    3.3 区域梯度推移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  44-49
      3.3.1 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44-47
        3.3.1.1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44-45
        3.3.1.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45-47
      3.3.2 构建区域梯度循环经济模式  47-49
    3.4 本章小结  49-51
下篇 实证分析篇: 循环经济取向与区域梯度的实证分析  51-107
  第四章 基于低代价经济增长的循环经济取向分析  51-68
    4.1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  52-57
      4.1.1 能源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52-54
      4.1.2 我国能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54-57
    4.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瓶颈  57-59
    4.3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可持续化发展的分析  59-63
      4.3.1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判断  60-61
      4.3.2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评价  61-63
    4.4 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权衡管理分析  63-66
      4.4.1 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使用效率  63-65
      4.4.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分析  65-66
        4.4.2.1 健全环境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  65
        4.4.2.2 国家层面的机制创新  65-66
    4.5 本章小结  66-68
  第五章 基于京津冀区域梯度的循环经济实证研究  68-107
    5.1 京津冀区域梯度经济分析  69-73
      5.1.1 京津冀三次产业总体分析  69-71
      5.1.2 京津冀一产梯度分析  71
      5.1.3 京津冀二产梯度分析  71
      5.1.4 京津冀三产梯度分析  71-73
    5.2 基于区域梯度推移理论的解释结构模型  73-86
      5.2.1 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指标界定  73-76
      5.2.2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76-77
      5.2.3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区域梯度理论模型构建  77-78
      5.2.4 京津冀经济圈梯度理论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78-85
      5.2.5 结论  85-86
    5.3 定位京津冀经济功能,谋划区域循环经济思路  86-88
      5.3.1 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  86-87
      5.3.2 北京的主要经济功能  87
      5.3.3 天津的主要经济功能  87
      5.3.4 河北地区的主要经济功能  87-88
    5.4 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功能,构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88-95
      5.4.1 都市圈的经济功能  89-90
      5.4.2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90-94
      5.4.3 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布局向聚集与扩散并重阶段转化  94-95
    5.5 重视增长极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大循环  95-101
      5.5.1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96-98
      5.5.2 产业结构及布局源头控制的区域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98-99
      5.5.3 生态城市的战略选择  99-101
    5.6 重组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大循环  101-105
      5.6.1 限制梯度转移的基本因素分析  101-102
        5.6.1.1 人的关系和原有投资地区间的关系  101
        5.6.1.2 低梯度地区基础设施的弱点与沉没成本  101
        5.6.1.3 市场容量狭小,市场等级低下与缺乏有效的投资信息传播系统  101-102
      5.6.2 以循环经济范式实现产业对接一体化  102-104
      5.6.3 搭建京津冀产业对接一体化机制平台  104-105
    5.7 本章小结  105-107
第六章 结论  107-112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7-110
  6.2 论文研究内容的展望  110-112
参考文献  112-120
致 谢  120-12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21-125
  个人简历  121
  在学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121-12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22-125
详细摘要  125-155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6.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8.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9.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10.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2. 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就业之研究,F249.2
  13.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5. 山西省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G80-05
  16.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演变及原因分析,F249.2
  18.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9.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20.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21. 中部地区融合金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