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嵌入村庄的学校

作 者: 司洪昌
导 师: 丁钢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村落 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 村小 教育史 口述史 个案研究
分类号: G5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074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是一个村庄教育变迁的个案。通过口述和田野调查,将人类学研究小社区的长处引进教育史研究。本研究借助于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口述资料、档案资料、户籍资料、国民经济统计等内部资料。本研究构筑了一个小型社区教育变迁的历程,为人们提供了一幅村庄教育变迁的图景。 通过历史研究和现实观察,本研究主要发现: 1、仁村真实的教育和学校生活是在时空之中展开的,它既源自历史和传统,又源自现实外部的空间,处于二者的张力之中。本研究致力在时空的坐标之中,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下,考查村落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变迁,从民间历史口传的教育遗产一直考查到现实中来,将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历史通过无声的传统延伸到现实中来,现实空间的各种因素处在博弈互动之中,两者共同构建了村落教育的变迁。 2、处于村落之中的学校,实际上处在村落规范、外部空间(如国家、政治等)的紧张之中,学校不仅仅是一种深入村落之中的国家力量。村落中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还延续着传统,显示出了一种在地(local)色彩,直到现在还处在本土与西洋、历史与现实、乡村与城市、国家与地方等多重张力的网络结构之中。 3、本研究发现,学校在村落社会之中,逐渐占据了村落儿童几乎所有的时空,学校对儿童生命史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外部生活在村落社会中的拓殖,挤压了民间规范的存在空间。村民经受学校教育的历程,实际上是学校和民间规范争夺主导权的一场斗争。 4、本研究探讨了学校在村落社会升迁流动之中的功能,探讨了村落规范和学校对于流出村庄者的影响。这在以往的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儿乎很少关注。通过历史的考察和个案的描述,本研究对村落学校的功能、对外出者的影响都提出了独立的观点。 5、村落学校发展是在国家、地方、村落等主体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小地方的历史发展具有浓重的时空投影。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家力量从村落之中逐渐撤退,为民间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政治、社会空间。处于这样时空背景之中,国家、地方、村落和学校之间出现了博弈互动,形成了一幅学校变迁的图景。

全文目录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10-40
  一、田野地点的选择:何以选定仁村  10-12
  二、作为圈内人的便利和缺点  12-18
    (一) 便利之处  12-17
    (二) 作为圈内人不利之处  17-18
  三、调查的过程  18-19
  四、研究的方法  19-23
  五、研究的策略和技术的运用  23-26
  六、研究的意义  26-29
  七、已有的研究  29-37
    (一) 一般背景:乡村和华北乡村研究  29-35
    (二) 乡村教育及华北乡村教育研究综述  35-37
  八、研究文本的几点说明  37-40
    (一) 叙述的逻辑  37-38
    (二) 为何采用倒叙方式  38
    (三) 内隐的线索  38-40
引子  40-50
  一、事件  40-41
  二、经过  41-45
  三、事件的空间坐标  45-47
  四、事件的时间坐标  47-49
  五、一个延伸的悬念  49-50
第一章 一个地处华北的村庄  50-66
  一、华北的地理和气候  50-53
    (一) 地理  50-51
    (二) 气候  51-53
  二、W县的历史和社会:一个充满兵荒马乱和灾荒记忆的县域  53-63
    (一) 人祸:兵荒马乱  53-56
    (二) 天灾:不断重复的自然游戏  56-63
  三、村庄的位置和外部社会的联系  63-65
  四、小结  65-66
第二章 村庄的历史和社会  66-106
  一、早期的历史  66-74
    (一) 从家谱和宗代看仁村的历史  66-68
    (二) 县志上的村庄  68-74
  二、一段隐晦不清的时期  74-76
  三、村庄所处的小型社区环境  76-82
  四、村庄自然、土地利用和外部市场  82-91
    (一) 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  82-87
    (二) 可耕地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  87-91
  五、村庄与外部世界:日益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外部市场体系  91-94
  六、姓氏、家族和社会空间的区割  94-100
  七、居住和院落格局  100-106
    (一) 住户的分布格局  100-102
    (二) 村民的院落结构  102-106
第三章 晚清和民国的遗产:新旧教育更继  106-140
  一、新教育的肇始:仁村外部的教育图像  106-119
    (一) 晚清直隶地区的乡村教育  106-108
    (二) 仁村所在区域的学校:晚清  108-114
    (三) 仁村所在区域的学校:民国  114-116
    (四) 仁村所在区域的学校:解放之后  116-119
  二、仁村的学校和教育:文化人的个人境遇和生命史  119-140
    (一) 斯文的传说:开端的第一代  119-122
    (二) 秀才和童生:第二代斯文的传人  122-124
    (三) 传统文化人的延续  124-140
第四章 学校的嵌入及其培养的人  140-238
  一部分:学校嵌入村落的历程  140-178
    一、最初的变革和学校的建立  140-143
    二、1950-70年代的学校  143-148
    三、学校教师:45-60年代  148-156
    四、教师及其生活:40-60年代  156-158
    五、学校生活的片断纪录:46-60年代  158-163
    六、体罚和拟家庭制的管理模式  163-165
    七、50-60年代的学校生活:高小  165-170
    八、70-90年代的学校和教育  170-178
  二部分:学校生产的人  178-224
    一、仁村第四代文化人:学校人物的素描  178-209
    二、文革中的一代  209-215
    三、80年代的突破者和神经衰弱患者  215-222
    四、90年代及其现状  222-224
  三部分:余论  224-238
    一、作为社会流动渠道的学校在仁村的社会功能  224-227
    二、流出仁村的文化人的社会适应:一个个案  227-238
第五章 1991年之后的私立学校  238-304
  一部分:在历史和社会空间脉络中的私立学校  238-272
    一、办学的动机  238-240
    二、私立村小与公立学校的竞争:公立村小的消亡  240-246
    三、公立村小消亡的历史蕴含及其引发的“一次事变”  246-254
    四、2000年之后的逐渐萧条  254-259
    五、2005年之后的转机:生育高峰和两免一补政策下的机遇和挑战  259-272
  二部分:学校的内部:城市文化意象与在地的变异  272-304
    一、学校的环境及其隐含的意象  272-278
    二、学校中的日常生活  278-304
第六章 尾声  304-316
  一、初中部的解散  304-307
    (一) 初中部的解散的原因  305-307
    (二) 初中部解散带来的社会后果  307
  二、六年级学生的逃亡  307-308
  三、现代家塾的酝酿和发展:又一次出人意料结果  308-311
  四、结局:在互动和博弈中的育才学校  311-313
  五、后续效应和育才学校的前景预期  313-314
  六、结局的意蕴  314-316
结语  316-321
  一、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316-318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或新意之处  318-321
    (一) 研究方式的特征  318-319
    (二) 研究的主要发现  319-321
参考资料和文献  321-331
  第一部分:口述资料  321-322
  第二部分:史料  322-325
  第三部分:书籍  325-331
后记  331

相似论文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2. 初中数学学困生‘乐学’课堂的教学研究,G633.6
  3. 三位初中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G633.41
  4. 镇村绿地系统规划研究,TU985
  5.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G712.3
  6.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7. 公办小学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研究,G622.3
  8. 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G718.3
  9.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10. 村民自治制度下村干部的角色研究,D422.6
  11.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政策分析,G521
  12.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和使用物理情境的个案研究,G633.7
  13. 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落民俗体育演变,G812.4
  14.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B841
  15. 提高新时期对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422.62
  16. 高一数学资优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G633.6
  17. 高一物理学困生成因的个案研究,G633.7
  18. 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G641
  19. 基于空间竞争的温泉度假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F592.7
  20. 浅析民间信仰与宗族聚居村落维系,K892
  21. 现阶段我国村务管理的“阳光工程”建设,D422.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地方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