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

作 者: 廖周瑜
导 师: 叶辉
学 校: 云南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云南半帚孢( Leptographium yunnanense)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危害机理 抗性
分类号: S763.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Pinus)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蠹害不仅是小蠹虫造成的,小蠹虫在其蛀害的过程中还常携带病原真菌即“伴生菌”侵入,进行协同危害。因此,蠹害是寄主树木的抗御与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蛀害侵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纵坑切梢小蠹是云南松的主要蛀干害虫,被称为云南松的“癌症”,危害性极大,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云南松是云南高原山地更新造林的先锋树种,在荒山、干热河谷地带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善、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防治蠹害,保护云南松林,对于云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云南松与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互作机理,并从“树—虫—菌”系统的角度对蠹害大发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进一步揭示蠹害机理、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为进行有效的、长远而可持续的蠹害综合防治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 associated with T. piniperda attacking P. yunnanensis)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能力。该菌在云南松体内的生长侵染过程中,将产生毒素和分泌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酶类以突破寄主组织的防御屏障,使云南松组织发生蓝变,产生病害,诱导形成韧皮坏死区域(即韧皮反应区)等症状。云南半帚孢所产生的毒素为蛋白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和较强的致病活性。在冷藏及室温条件下,该毒素能较长时间(20~40d)地保持致病活性(即能在寄主树木上形成一定长度的韧皮反应区),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活性逐渐丧失。在60℃时,该毒素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性,而在超过80℃时,则完全丧失活性。该毒素不仅对寄主云南松产生致病作用,而且对思茅松(P.kesiya var. langbianensis)和华山松(P. armandii)同样具有致病作用。毒素的致病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大,致病力也越大,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长;反之,则毒素的致病力越弱,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小。该毒素在较低的浓度(稀释5 倍后)下仍具有一定的致病活性,反映出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活性。该毒素能抑制寄主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降低寄主树木的抗御能力,从而有利于菌突破寄主的生理防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1
前言  11-13
第一章 纵坑切梢小蠹研究概况  13-24
  1.1 纵坑切梢小蠹研究及发展趋势  13-18
  1.2 纵杭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研究概况  18-24
第二章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的致病机理  24-46
  2.1 云南半帚孢产生毒素危害的确证  24-27
  2.2 云南半帚孢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  27-32
  2.3 云南半帚孢毒素的基本性质  32-35
  2.4 云南半帚孢毒素的致病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35-41
  2.5 云南半帚孢分泌致病酶危害的确证  41-44
  2.6 小结  44-46
第三章 云南松对云南半帚孢抗性机制  46-58
  3.1 形态结构抗性机制  46-50
  3.2 生理抗性机制  50-56
  3.3 小结  56-58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云南松与云南半帚孢相互作用的影响  58-70
  4.1 温度对云南半帚孢的生长及对云南松抗性的影响  58-64
  4.2 干季中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抗性变化  64-68
  4.3 小结  68-70
第五章 云南松蠹害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70-80
  5.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系统构成及其关系  70-71
  5.2 云南松蠹害发生的原因  71-76
  5.3 云南松蠹害防治策略探讨  76-80
结论  80-83
致谢  83-84
参考文献  84-90

相似论文

  1. 拟南芥热激因子HSFA1d响应甲醛胁迫的作用研究,Q945.78
  2. 基于随机森林的植物抗性基因识别方法研究,Q943
  3. 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机理的研究,S451.2
  4.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3的克隆,S435.112.1
  5.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6. 马铃薯甲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硫丹的抗性及其机理,S435.32
  7.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8. 小菜蛾PxGABARα1基因突变与氟虫腈抗性的关系,S433.4
  9.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S511
  10. 作物品种群体抗性性状基因座定位的新方法研究,S336
  11.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BtGluClα1基因组结构的分析,S433
  12.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S435.112.3
  13.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2的克隆,S435.112.1
  14. 防治西花蓟马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其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15. BABA诱导对黄瓜霜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S436.421
  16.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感病生育期的研究,S435.111.4
  17.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苗期抗蚜虫性鉴定与抗蚜机理研究,S436.8
  18.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19. 新疆烟粉虱生物型及B型烟粉虱对吡丙醚抗药性风险评估,S433
  20.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小红皮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S512.1
  21. 小麦茎腐病抗性鉴定及QTL初步定位,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 > 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