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内涵解读

作 者: 于婧
导 师: 李娟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李清照 辛弃疾  文化内涵 解读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济南二安”及其作的系统分析,从四个方面对“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一、宋代齐鲁文化语境对“济南二安”的影响;二、“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指向;三、“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隐喻;四、“济南二安”的性别文化差异。二安词作的文化渊源是宋代齐鲁文化。李清照辛弃疾祖籍济南,都生活在宋代齐鲁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其思想性格、文风气质势必受到齐鲁文化的深重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功利思想”对二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儒学传统“雅正”观念对二安词创作的影响。生活在宋代齐鲁文化语境下,“济南二安”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和审美心态都打上了齐鲁文化的深刻烙印。二安词作的文化指向主要有三个。即:儒家文化指向,包括“学而优则仕”的功利观念和浓烈的爱国思想;佛家文化指向,即佛家思想对人生的思考和二安对佛家理论的接受;道家文化指向,包括道家顺物自然的观念与庄子“浮生若梦”的淳朴认知。二安词作的这些文化内涵又统一指向了齐鲁文化。二安词作的文化隐喻大致有幽思浓愁、怀乡忧国、自我比况、热爱生活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又与涉酒词、寄梦词、咏花词、闲居词、节令词五类词作相对应,阐释了丰富多样的齐鲁文化内涵。二安的性别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关于女性的词作上。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反映的是女性自身的创作心理和情感诉求。而辛弃疾的创作反映的是男性的创作心理和情感诉求。辛弃疾对女性的书写是“代女人言的”,是一种集体想象;而李清照对女性生命的关注和书写则超越了“男子作闺音”,成为一种自我体验。综上所述,“济南二安”生活于宋代齐鲁文化的大背景下,其词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4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1.2 研究现状  11-12
  1.3 研究方法  12-14
第二章 宋代齐鲁文化语境与"济南二安"  14-23
  2.1 宋代的齐鲁文化背景  14-18
    2.1.1 "功利"思想  14-16
    2.1.2 "雅正"观念  16-18
  2.2 齐鲁文化语境对"济南二安"的影响  18-23
    2.2.1 "济南二安"的文化心理  18-19
    2.2.2 "济南二安"的文化人格  19-21
    2.2.3 "济南二安"的审美心态  21-23
第三章 "济南二安"作的文化指向  23-31
  3.1 "二安"词作的儒家文化指向  23-25
    3.1.1 "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  23-24
    3.1.2 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  24-25
  3.2 "二安"词作的佛家文化指向  25-27
    3.2.1 李清照对佛家思想的接受  26-27
    3.2.2 辛弃疾对佛家思想的接受  27
  3.3 "二安"词作的道家文化指向  27-31
    3.3.1 返璞归真、顺物自然  28-29
    3.3.2 庄周化蝶、浮生若梦  29-31
第四章 "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隐喻  31-46
  4.1 涉酒词的文化隐喻  31-33
    4.1.1 幽思浓愁、自我感怀  31-32
    4.1.2 狂放于外、悲哀于内  32-33
  4.2 寄梦词的文化隐喻  33-36
    4.2.1 寄梦托愁、抒发真情  34-35
    4.2.2 怀乡忧国、乱世飘零  35-36
  4.3 咏花词的文化隐喻  36-39
    4.3.1 品质高洁、自我比况  37-38
    4.3.2 憔悴飘零、君子不屈  38-39
  4.4 闲居词的文化隐喻  39-42
    4.4.1 纯真自然、热爱生活  40-41
    4.4.2 出世入世、儒道矛盾  41-42
  4.5 节令词的文化隐喻  42-46
    4.5.1 韶华伤逝之情  43-44
    4.5.2 故国家园之悲  44-46
第五章 "济南二安"的性别文化差异  46-52
  5.1 男性与女性视角的差异  46-48
    5.1.1 只见"女"不见"人"  46-47
    5.1.2 只见"人"不见"女"  47-48
  5.2 "济南二安"性别视角差异的文化解读  48-52
    5.2.1 "代女人言"的男性视角  49-50
    5.2.2 "自我体验"的女性视角  50-52
第六章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2. 基于Web的领域词典构建技术研究,TP391.1
  3. 基于停用词处理的汉语语音检索方法,TP391.1
  4. 钱理群文本解读特点初探,G633.3
  5. 云烟高端品牌个性化文化内涵研究,F273.2
  6. “网络推手”的传播学解读,G206
  7.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G206
  8. 基于“词袋”模型的图像分类系统,TP391.41
  9. 论对外汉语新词新语教学,H195
  10. 四川方言特征词研究,H17
  11. 汉日两字同形词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H195
  12.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13. 词与物关系的解读,H0
  14. 《战国策》词语的切分及其复音词计量研究,H131
  15.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H146
  16. 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H195
  17.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18. 俄汉语颜色形容词固定词组对比研究,H136
  19. 汉英常用贬义词对比研究,H313
  20.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H195
  21. 藏文新闻网页新词语调查研究,H21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