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怀特海的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

作 者: 黄铭
导 师: 王晓朝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怀特海 创造性 思辨哲学 亚里士多德 因果效应 事态 有机关联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外部世界 柏拉图
分类号: B7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65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试图探讨怀特海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主要内容分设六章,它们涉及三个思想层面:从创造性视角理解和重构怀特海的哲学,使过程哲学与机体哲学这两种文本获得统一性的解读;由永恒客体、现实事态和知觉经验这些基本范畴架构创造性哲学,以此阐释创造性原理;凸现创造性原理的理想精神和环境意识,强调它们在神学建构和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具体内容按照各章的要点和问题概述如下: 在第一章“思辨哲学与创造”中,从经验和理性两个方面对怀特海的思辨哲学作出了分析说明,并从古典哲学和近代哲学两个方面确定了怀特海哲学的地位,阐发了它对于传统哲学的意义。怀特海的思辨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相似,综合了二十世纪人类经验的各个方面因素,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设想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论;他又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以永恒客体构造理想形式,坚持神性对世界的理性诱导。对近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他则来了一次颠覆,将主观主义原理改造成为客观实在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作为宇宙终极的创造性原理。创造性作为怀特海思辨哲学的终极范畴,描述了宇宙从分离的多样性到联结的统一性的合生过程。这种合生过程产生了世界有机关联的结构。由此而形成的宇宙图像是一种动态脉络的自我构造。从创造性这一观点理解怀特海的思辨哲学无疑是一种根本性的重构,它相对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的理解是一种具有更大统一性的理解。思辨哲学作为创造性哲学,主要阐释创造性原理。创造性原理的表现形式是多生成一和有机关联,其本质涉及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在方法上则强调综合和具体。 第二章“创造与可能:永恒客体”,分析了创造性原理的形而上学前提。“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涉及事物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将形式消融于事物之中。怀特海认为它完全排除了产生新颖性的可能空间。事实上,世界到处充满着不断产生的新颖的东西,新颖性是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于是,怀特海确立“过程原理”(the principle of process)来肯定新颖性的存在。那就是说,现实的东西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由于不断生成的现实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不同于原有的现实事物,所以形式必定超越事物。这必须借助永恒客体的无限性和超越性来解释。世界不只是“过程”,它也是“实在”(reality)。就后者,柏拉图的立场是把真实存在单独归于形式,事物被解释成形式的影像。世界沦落到现象的层面,没有成为本真的实在。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对,怀特海认为事物并不从属形式,形式不是实在本身。形式只有作为现实的可能,提供现实以参考才是其存在的意义。于是,不是事物“分有”(participate in)形式,而是形式分有事物。担保这种观点的是怀特海提出的“本体论原理”(ontological principle):一切力量都居于现实性事物之中。现实事态与永恒客体各自代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两个极端,怀特海的看法是把两者当成不可互相还原的存在模式而坚持它们之间固有的区别。但他迂回于两者之间。其中,他用过程原理躲避亚里士多德以事物吞没形式的陷阱,坚持永恒客体对现实事态的超越性,从而表现出柏拉图的意向;同时又用本体论原理克服柏拉图以形式取消事物实在性的倾向,强调永恒客体内在于现实事态之中,结果又回归至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世界。这种迂回性最终在柏拉图的形上思索与亚里士多德的形下关注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 第三章“创造与现实:现实事态”,说明了创造性原理的本体论基础。怀特海视现实世界在根本上是由彼此有机关联的经验事件构成的。他既接受在这些事件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又认同这些事件本身的个体多样性,把这两方面都作为经验事实。对此,他认为思辨哲学应该设计一组概念来系统而连贯地表达这些经验事实。于是,就有了他的“现实事态”(actual occasions)的理论。现实事态理论作为对世界有限个体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本体论阐释,试图处理长期以来使人困惑的“实体”(substanee)和“因果”(c ausality)问题。在对世界多样性的解释中,存在许多有限的事物,它们是具体性的存在,每一事物必定具有不可还原的自我同一或个体存在,因而事实上存在许多有限的真正个体,每个个体必定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所有其他个体。正是这种个体性传达了事物的实体性。除了这多样性的原理之外,怀特海另一方面又接受事物的有机性原理。他常常把思辨哲学称作“机体哲学”(the Philos叩hy of organism)。这里,机体概念指的是组成世界的个体事物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的,不止是一种外在的关系。怀特海对因果效应持直接知觉的观点,认为作为原因的一事物“呈现于”(Presentin)作为结果的另一事物之中,因果效应的直接知觉只是经验事件内在关联性的表现而己。 通常所谓的感官知觉属于认识论范畴。但在怀特海那里,现实事态本体论与知觉经验认识论是连贯一致的,两者并无明确的界限。所以,第四章“创造与知觉:象征指涉”是第三章内容的自然延伸,或不妨看作是现实事态理论在知觉问题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现实事态的自我生成来设想知觉经验的发生。关于知觉的传统观念,即心灵通过感觉对外部世界作直接的和具体的把握,在此必须详细地被赋予条件才适合怀特海的知觉模?

全文目录


前言  10-13
第一章 思辨哲学与创造  13-34
  第一节 对思辨哲学的界定  13-20
    理性与经验的双重规定  13-15
    宇宙论的形而上学  15-16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  16-18
    对近代主观主义原理的改造  18-20
  第二节 过程与机体的哲学  20-25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20-22
    非实体的机体哲学  22-23
    过程与机体的一致  23-25
  第三节 终极的创造性原理  25-34
    终极范畴创造性及其例示  25-27
    “多生成一,由一而长”  27-31
    创造性原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  31-34
第二章 创造与可能:永恒客体  34-47
  第一节 对柏拉图形式论的批判  34-36
    论柏拉图的形式与事物  34-35
    怀特海与柏拉图的对立  35-36
    拒斥柏拉图的形式观念  36
  第二节 永恒客体的内在超越性  36-41
    从客体发展到永恒客体  36-38
    永恒客体具有个体本质  38-39
    永恒客体超越现实事态  39-40
    永恒客体关系本质涵义  40-41
    永恒客体构入现实事态  41
  第三节 永恒客体与传统共相论  41-44
    对共相理论的批评取代  41-42
    性质或关系与共相理论  42-43
    关系与性质的相对地位  43-44
  第四节 永恒客体与创造性原理  44-47
    永恒客体与本体论原理  44
    事物多样性与永恒客体  44-45
    事物统一性与永恒客体  45
    创造性过程与永恒客体  45-46
    经验事实预设永恒客体  46-47
第三章 创造与实在:现实事态  47-64
  第一节 现实实有与本体论原理  47-50
    现实实有作为经验事态  47
    本体论原理和相对性原理  47-48
    现实事态的时间性框架  48
    现实事态的个体生活史  48-49
    柏格森绵延原理原子化  49-50
  第二节 现实事态关联性与呈现  50-53
    事态关联性与环境意义  50
    呈现方式与事态内在性  50-51
    事态客体化为不朽资料  51-52
    摄受关系构成现实事态  52-53
    事态蕴集及其双重分析  53
  第三节 现实事态个体性与实体  53-59
    现实事态的个体性表现  53-54
    主体目的是个体性根据  54-55
    对传统实体观念的批评  55
    拒斥空虚和静态的实体  55-56
    否认孤立和无关的实体  56-57
    自因与事态的主体目的  57
    持久与现实事态集合体  57-58
    现实事态与实体的对比  58-59
  第四节 创造的继承性与新颖性  59-64
    物理摄受对比概念摄受  59-60
    主体目的对比主体形式  60
    机体多元论与关系实在  60-61
    事态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61-62
    知觉经验事实作为证据  62-64
第四章 创造与知觉:象征指涉  64-83
  第一节 感觉资料揭示双重知觉  64-68
    感官知觉及其表象  64-66
    感觉资料产生原因  66-67
    感觉资料双重指涉  67-68
  第二节 因果效应源于具体时间  68-73
    休谟论因果性问题  68-70
    康德的主观性构造  70-72
    因果性与具体时间  72-73
  第三节 知觉象征及其结构分析  73-79
    知觉象征一般定义  73-75
    象征指涉结构分析  75-76
    可错性及诉诸实用  76-77
    符号对实在的分有  77-79
  第四节 象征指涉的创造性内涵  79-83
    顺应与补充的关系  79-80
    审美与理智的对比  80
    知觉象征指向文化  80-83
第五章 创造性哲学与神学建构  83-99
  第一节 对传统上帝观念的改革  83-86
    批判和改造传统的上帝观念  83-84
    基督教神学的历史发展  84-85
    对神学的理性要求  85-86
  第二节 上帝的原初本性和理想  86-89
    上帝本性及其哲理意蕴  86-87
    上帝原初本性是世界新质根源  87-88
    上帝作为形上限制原理  88-89
  第三节 上帝的结果本性和现实  89-94
    与原初本性对比的结果本性  89-91
    道成肉身意义上的结果本性  91-92
    上帝合生于世界的结果本性  92-94
  第四节 创造性神学的后现代性  94-99
    作为第三种神学的过程神学  94-96
    现代世界信仰失落及其后果  96-97
    过程神学的后现代特征  97-99
第六章 创造性哲学与文明发展  99-117
  第一节 自然与文明  99-104
    自然有内在价值的根据  99-100
    生态学态度与环境价值  100-101
    文明的理想本质与冒险精神  101-103
    文明的艺术特征与环境意识  103-104
  第二节 两类生态伦理  104-106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104-105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  105-106
  第三节 科学与宗教  106-111
    宗教的意义  106-108
    科学的实质  108-109
    两者的关系  109-111
  第四节 教育整合作用  111-117
    教育的目的以及功能  111-113
    知识学科与生活经验  113-117
结语  117-124
  开创过程神学阐释基督教信仰  117-118
  在新兴环境伦理学方面的复兴  118-119
  整合科学与宗教的创造性教育  119-122
  培养环境意识的审美艺术教育  122-124
参考文献  124-126

相似论文

  1.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2. 人—环境匹配度对职员创造性的影响研究,B849
  3. 综合材料绘画语言实践中的“偶然性”,J205
  4. 高中美术设计教育研究,J50-4
  5. 对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20-4
  6. 论“抄袭”与“借鉴”,J205
  7. 信息线索、人际互动对头脑风暴创造性观点产出的影响研究,C912.6
  8. 过程哲学的逻辑进程—从达尔文到怀特海,B151
  9.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B82-051
  10. 柏拉图与马克思的国家理念探析,B502.232
  11.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柏拉图主义,I561
  12. 涉及计算机程序的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特点案例研究,D923.42
  13. 论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J604.6
  14. 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H059
  15. 口译输出实证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H059-4
  16. 论等同原则与创造性的关联,D913
  17. 专利创造性标准研究,D913
  18.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91
  19. 特殊情况下天津港杂货船装船作业方法研究,U693
  20.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B82-09
  21. 西方哲学史有关“人的创造性”观念形成浅析,B50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洲哲学 > 北美洲哲学 > 美国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