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 者: 刘研
导 师: 逄增玉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契诃夫文学研究 人生写实 讽刺笔法 文体变异 深层意蕴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0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契诃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介绍最多、评论也最多的俄国作家之一。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出发,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一条连绵不断的契诃夫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线索,“契诃夫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创作模式。 契诃夫对中国作家的具体影响事实,许多研究者都作过详细的个案研究,但对契诃夫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异,以及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间起到了什么作用却缺乏总体、系统的梳理与剖析。因此,契诃夫文学在中国被传播与被阐释的过程,这种异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发生关系的契机,都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共分七章。在第一个层面,以实证为前提进行译介研究,梳理契诃夫文学在近现代中国渗透、传播和被阐释的历史脉落,总结中国文学接受契诃夫文学的内在规律性,以及中国作家、文学研究者在汲取异域文学营养的过程中自身文学观念的建构与嬗变。这一层面共分三章: 第一章,考察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契诃夫文学初入中国时,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被解读的种种情况。 第二章,描述1917—1927年契诃夫文学在中国被译介和研究的史实。这一时期,契诃夫被中国研究者看作是写实成就最高的外国作家之一。“契诃夫式”成为当时短篇小说创作的范式。 第三章,阐述在1928—1949年中国作家、研究者对契诃夫文学的接受过程。这是译介和研究的深入期,契诃夫文学的现代主义特征、艺术形式的完美性以及思想的深邃性逐渐得到中国作家的重视。 在第二个层面,通过对文本的具体解读,对审美构成中诸多因素的细致分析,梳理契诃夫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这种考察不是为了单纯印证契诃夫文学的中国翻版,也不是为了印证中国作家的哪些作品具有契诃夫风味,这种现象层面的影响研究固不可缺,但只能是立论的一个出发点。而真正有价值的还在于考察契诃夫文学与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相融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在比较中辨认契诃夫文学究竟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哪些新的文学观念、审美原则、艺术精神和表现形式,从而显示出在现代作家将域外文学民族化和中国自身传统现代化的进程中契诃夫文学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分为以下四章: 第四章,在“人生写实”的大方向下,从叙事原则、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作家在哪些方面借鉴了契诃夫文学,又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第五章,从“讽刺笔法”出发,分析契诃夫对中国讽刺文学的影响。契诃夫的幽默讽刺艺术为众多的中国作家所接受和吸纳,并成为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中众多艺术风格中的一种。 第六章,从文体变异的角度考察中国作家如何在契诃夫文学的启迪下,突破传统文学结构模式,实现了小说和戏剧结构的“散文化”。 第七章,进入作品的深层意蕴,剖析契诃夫和中国作家对生命本体存在以及人类历史感悟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值得指出的是,在对契诃夫文学接受与理论阐释中,中国文坛始终存在着将内涵丰富的契诃夫文学智慧简化的趋向。而在创作实践中,作家们在吸收与内化契诃夫文学智慧的过程中在各个方向将这一异质文学创造性地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相互融合并转化为自己民族的美学风格,体现了契诃夫影响中国文学独特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目录  9-12
绪论  12-24
上编 传播与阐示:译介研究  24-101
  第一章 清末民初:传播的初期  24-41
    第一节 “黑衣教士施施东来”  24-29
    第二节 “始入华土”时期的解读  29-41
  第二章 1917-1927:传播的兴盛期  41-71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热”中的契诃夫文学译介  41-53
    第二节 “为人生”文学观念中的契诃夫文学研究  53-71
  第三章 1928-1949:传播的深入期  71-101
    第一节 革命化与民族化文学进程中的契诃夫文学译介  71-82
    第二节 文学观念建构、探索、深化中的契诃夫文学研究  82-101
下编 接受与比较:文本研究  101-268
  第四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生写实”  101-159
    第一节 客观写实:叙事原则的设定  103-116
    第二节 戏剧化呈示:叙事方式的选择  116-137
    第三节 生命悲歌:人物形象特征的描述  137-159
  第五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讽刺笔法”  159-210
    第一节 明快犀利的笑谑世界  159-186
    第二节 苦涩含泪的幽默情境  186-210
  第六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化”结构  210-239
    第一节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结构  211-230
    第二节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散文化”结构  230-239
  第七章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忧郁情怀”  239-268
    第一节 鲁迅与契诃夫的生命对话  242-251
    第二节 中国作家的“樱桃园”情结  251-268
结语  268-271
附录一 契诃夫研究资料选目(1918-2003)  271-303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303-310
后记  310

相似论文

  1. 三个不同人生阶段,三种不同语言风格,I562.074
  2. 《史记》采《战国策》考论,K204.2
  3. 言情在张恨水小说中的意义,I207.42
  4. 言情在金庸小说中的意义,I207.42
  5. 中国古典诗词俄译时的意象转换,I207.22
  6.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7.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8.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9.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10.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1.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12.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13.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14.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15.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16. 顾随文学思想研究,I206.2
  17.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8. 从“陕军东征”看19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心态,I206.7
  19.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I206.5
  20.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I206.09
  21.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