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

作 者: 章启辉
导 师: 卢钟锋
学 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早期启蒙思想 王夫之 《四书》 明末清初 实有论 《大学》 早期启蒙思潮 中国封建社会 理本论 心本论
分类号: B24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58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清初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关于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本文分五章阐发。 第一章,王夫之与明末清初启蒙思潮。本章四节,主要阐发王夫之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社会史、学术史、思想史背景。第一节说明,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行自我批判的年代。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更迭,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百病丛生,以及欧洲殖民主义东来和西学东渐,都为这种批判提供了社会历史前提。第二节说明,明末清初是中国学术大变动时期。不仅是西学传入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学术也发生了由崇德性向道问学、由清谈心性向经世致用、由理学向经学的过渡与转变。明末清初学术主流变化的原因,除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外,还有其学术文化的内在理路:儒学“体”、“用”、“文”之重心随社会经济政治变化而变化的历史逻辑。第三节说明,明末清初学术流变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这一时代特征,侯外庐先生的“早期启蒙”说是本质概括,并从理论依据、历史特点、时间起迄三方面与梁启超先生的“启蒙”说区别开来。具体说,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历史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1)理学批判:(2)政治批判;(3)社会批判;(4)提倡理性,重视科学。第四节说明,王夫之经学汉宋兼采,古今文兼治,集经学方法之大成,以经学义理学为特征。具体说,王夫之经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1)训诂必依古说;(2)义理可以日新;(3)经学义理学与今文经学相结合。 第二章,反《大学》科条的格物致知论。本章四节,主要讨论王夫之的格致论对理学格致论的批判总结。第一节说明,王夫之归重格物的认识来源论对理学格致论进行了既唯物又辩证的改造。一方面他批评陆王心学以格物为非,高度评价朱熹以格物为为学之始;一方面他又深刻揭示了程朱理学的理本论与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矛盾性。一方面他充分肯定《大学》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之为学本末;一方面他又提出《大学》教人之法不是科条,反对将《大学》及朱熹《章句》教条化。第二节说明,关于认识阶段,王夫之的格物致知与格致相因论对理学格致论做出了历史性的总结。一方面他充分肯定朱熹补写《大学》第五章《格物致知》章的道问学精神;一方面他又深入揭示了程朱理学及其后学将心宫思辨流于耳目学问或佛老虚无的理论缺陷。一方面他批评陆王及其后学心本论的蹈虚,及其以格物为非、直接求理于心的佛学色彩;一方面他又充分吸收陆王心学论心官思辨的合理内核,强调知觉运动之心的理性思考。第三节说明,关于认识过程,王夫之的知行观以重行为特征。他从知的来源、知的功用、知的目的、知的检验标准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行的决定地位与作用,为其变革现实的经世思想提供了认识论根据。第四节说明,关于认识能力,王夫之以天人一理、圣贤一致论性知与学知,以性日生日成论生知有限和学知无限,否定传统生知说,强调学知的决定地位与作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正在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潮呼唤人性平等,反对封建等级特权的政治需要。总之,王夫之的格物致知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最高理论成果,十七世纪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传统《中庸》观的重新定位。本章二节,主要讨论王夫之的实有论对传统《中庸》观的发展。第一节说明,王夫之以实有论重新诠释《中庸》诚说,不但说明宇宙的本质不是空,而是实,不是无,而是有,否定了程朱一派的理本论和陆王一派的心本论;而且突破了古代气本论和有本论关于原初性物质本体的理论局限,对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作了更高也更准确的哲学抽象。第二节说明,王夫之以实有论重新界定传统中庸观,在本体论上以实有论宇宙本体,而正程朱陆王佛老以理、心、空、无论宇宙本体:在心性论上以肯定性与情同为实有,而正程朱厚性薄情,陆王心统性情,佛老一念不起、槁木死灰;在方法论上则以“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中庸者,言中之用也”,即一切从实有出发,从事物的固有属性出发,从存在的内在本质出发,而正程朱理学中庸观虚妄清谈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不易。总之,王夫之的实有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最高理论成果,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潮务实精神和经世精神的最高理论概括。、、 第四章,气一元论的终结与心牲学说的思想启蒙(上)。本章三节,主要讨论王夫之气一元论的理气观、理势观、天命观及其早期启蒙思想。第一节说明,王夫之一统于气的理气观以气一元论的体用一源说,理与气不相离说,继承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和天道自然路线,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心本论。其中蕴含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深刻反映了明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要求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反思传统,反省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哲学需要。第二节说明,王夫之天道自然的理势观概括总结了包括张载思想在内的中国哲学史上的各种关于理的合理成果,探讨了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王夫之明末清初启蒙思潮  9-42
  第一节 自我批判时代的到来  9-17
  第二节 儒学变迁与明末清初学术流变  17-23
  第三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及其历史特点  23-33
  第四节 王夫之的经学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33-42
第二章 反《大学》科条的格物致知论  42-66
  第一节 归重格物的认识来源论  42-47
  第二节 格物致知与格致相因论  47-53
  第三节 行先知后与知行相资论  53-60
  第四节 天人一理、圣贤一致的性知论与学知论  60-66
第三章 传统《中庸》观的重新定位  66-82
  第一节 对传统诚说的重新诠释  66-75
  第二节 对传统中庸观的重新界定  75-82
第四章 气一元论的终结与心性学说的思想启蒙(上)  82-98
  第一节 一统于气的理气观  82-86
  第二节 天道自然的理势观  86-93
  第三节 凡命皆气的天命观  93-98
第五章 气一元论的终结与心性学说的思想启蒙(下)  98-116
  第一节 以有为性的人性论  98-103
  第二节 性体心用的心性论  103-107
  第三节 遏欲存理的性理论  107-116
结束语  116-118
主要参考文献  118-120

相似论文

  1.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2.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3.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4.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5. 朱熹《大学》思想研究,B244.7
  6. 大学生疏离感现狀调查及与家庭功能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B844.2
  7.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大学体育方向的发展研究,G807.4
  8.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9. 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研究,G647
  10.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1. 长沙现代大学区位变化研究,G649.2
  12.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大学与教师的关系,G645.1
  1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14.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团队管理与支持机制研究,G647
  15.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研究,G647
  16.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17.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18. 大学新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B844.2
  19.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研究型大学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G647
  20.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务管理研究,G647
  21. 西部地区工科类高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研究,G647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 王夫之(船山,1619~1692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