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

作 者: 李来兴
导 师: 杨剑桥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宋元话本 动词 语义 句法 语法
分类号: H1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6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宋元话本动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宋元话本动词的调查研究,试图了解宋元话本时期动词在语义语法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九章,根据动词的句法特征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将宋元话本中的动词分为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存现动词、心理动词、使役动词、动作动词、状态动词等八类,结合历时的比较,及宋元话本语言本身的内部规律,分别描述各类动词的语法特点,并对所涉及的语义、语法现象做出解释。第一章为绪论,简要说明国内外关于宋元话本研究的概况,以及动词的研究发展,确定了动词分类的原则,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根据能愿动词的表意功能,分为可能类、意愿类和必要类,分析研究这三类能愿动词的语义和句式,并考察它在汉语发展史上的消长变化。宋元话本时期能愿动词的用法已经渐趋完善,可以进入肯定句、否定句,还有少量的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构成的句型也呈现多样化,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初步具备了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的面貌。第三章对趋向动词的数量、语义和语法功能作了详尽的描写和解释。宋元话本中的趋向动词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作谓语时可以进入多种句式,作补语时既可以表趋向义、也可以表结果义、动态义等。宋元话本趋向动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虽然已和现代汉语非常接近,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宋元话本中有些趋向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或保留在某些方言中,如:单音趋向动词中的“转、入”等,复合趋向动词中的“开去、起去、转来、转去、入来、入去”等。这章也对动趋式带宾语时补语和宾语的语序进行了考察,并对宋元话本中“动词+将+趋向动词”式动补结构和“得”字实现式趋向补语进行描写与解释。第四章根据判断动词前段和后段的关系将判断动词分为“是”类动词、“像”类动词、“叫”类动词等三类,然后分别进行描写和解释。“是”类动词中,从语义和结构特征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是”的用法和“是”字句。在“像”“叫”类动词中,本章分析了这两类动词的概况,并对其构成的句式进行了描写和说明,然后分别讨论了“像”“叫”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另,本章也尝试提出宋元话本中出现的其他类型的判断动词。第五章将宋元话本中的存现动词分为存在动词、隐现动词、增减动词三大类,相对“有”来说,其他词的用法都比较简单。宋元话本中的“有”可以表示多种意义,如存在、领属、比较、估量,还可以构成多种句式,包括简单的“有”字句和复杂的“有”字句。另,本章提出了疑问句在宋元时代尚处于未定型阶段的看法。第六章根据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将宋元话本中的心理动词分为五大类:情绪类心理动词、情感类心理动词、感知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使役类心理动词,除了对每类心理动词的特点和句式进行研究外,还根据语义特征,为每小类心理动词划分出不同的语义群。第七章将使役动词根据语义分为三大类:使令动词、致使动词和容许动词,并详细讨论了宋元话本中的使役动词的语义特点和句法特征。根据语义的强弱,本章将使令动词分为六小类,另外,也将致使结构与使令结构进行比较,归纳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重点分析了宋元话本中既表使令又表致使的“教”、“令”、“使”、“着”、“交”等动词的使用频率和发展进程。第八章对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进行了概述,并对相互动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宋元话本中的动作动词是全书中数量最多的,它的外延相比较前面几类动词来说,是开放性的,由动作动词构成的句型也丰富多样,按带动元的数目可以分为一价动作动词、二价动作动词和三价动作动词。至于状态动词,按带动元的数目,也可以分为三类:一价状态动词、二价状态动词及三价状态动词。第九章为结论。指出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为这类研究可能涉及的范围提出补充。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第一章 绪论  13-31
  1.1 何谓"话本"  13-14
  1.2 研究宋元话本的意义  14-15
  1.3 国内外关于宋元话本的研究  15-18
  1.4 宋元话本语言研究现状  18
  1.5 写作宗旨  18-19
  1.6 动词的定义和分类原则  19-21
  1.7 研究方法  21-24
  附表一  24-31
第二章 宋元话本中的能愿动词  31-81
  2.1 能愿动词概述  31-32
  2.2 能愿动词分类描写  32-76
    2.2.1 可能类能愿动词  32-50
    2.2.2 意愿类能愿动词  50-63
    2.2.3 必要类能愿动词  63-75
    2.2.4 能愿动词的连用与间隔使用  75-76
  2.3 小结  76-80
  附表二  80-81
第三章 宋元话本中的趋向动词  81-126
  3.1 趋向动词概述  81
  3.2 趋向动词作谓语  81-90
    3.2.1 "来"作谓语  82-86
      3.2.1.1 "来"进入单动结构  82-83
      3.2.1.2 "来"进入连动结构  83-85
      3.2.1.3 "来"与其他趋向动词构成复合词  85-86
    3.2.2 "去"作谓语  86-90
      3.2.2.1 "去"进入单动结构  86-87
      3.2.2.2 "去"进入连动结构  87-89
      3.2.2.3 "去"与其他趋向动词构成复合词  89-90
  3.3 趋向动词作补语  90-119
    3.3.1 简单趋向补语  90-102
    3.3.2 复合趋向补语  102-112
    3.3.3 宋元话本中的双重趋向补语  112
    3.3.4 组合式趋向补语  112-119
      3.3.4.1 带"得"的实现式趋向补语  112-114
      3.3.4.2 带"得"的可能式趋向补语  114
      3.3.4.3 用"不"作语法标记的否定性的可能式趋向补语  114-116
      3.3.4.4 用"将"作语法标记的实现式趋向补语  116-119
  3.4 宋元话本中的"起去"  119-121
  3.5 小结  121-124
  附表三  124-126
第四章 宋元话本中的判断动词  126-166
  4.1 判断动词概述  126
  4.2 判断动词分类描写  126-159
    4.2.1 "是"类动词  126-143
      4.2.1.1 "乃"、"为"、"系"构成的判断句  127-130
      4.2.1.2 宋元话本中的"是"字句  130-139
        4.2.1.2.1 "是"字句的结构类型和语义分析  131-138
        4.2.1.2.2 "是"字并列选择问句  138-139
        4.2.1.2.3 "是"字句的联合形式  139
      4.2.1.3 关于"是"前的状语  139-142
      4.2.1.4 "是"字句省略主语或者宾语的情况  142-143
    4.2.2 "像"类动词  143-154
      4.2.2.1 宋元话本中比拟动词的句法格式  143-147
      4.2.2.2 "像"类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147-153
      4.2.2.3 宋元话本中的"般"、"一般"  153-154
    4.2.3 "叫"类动词  154-159
      4.2.3.1 "叫"类动词的分类  155-159
  4.3 小结  159-165
  附表四  165-166
第五章 宋元话本中的存现动词  166-192
  5.1 宋元话本中的存现动词分类  166
  5.2 除"有"以外的存现动词  166-168
    5.2.1 存在动词  166-167
    5.2.2 隐现动词  167
    5.2.3 增减动词  167-168
  5.3 存现动词"有"和"有"字句  168-189
    5.3.1 "有"字句的A段、B段、C段  169-176
      5.3.1.1 "有"字句的A段  169-172
      5.3.1.2 "有"字句的B段  172-173
      5.3.1.3 "有"字句的C段  173-176
    5.3.2 复杂的"有"字句  176-178
      5.3.2.1 带不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177
      5.3.2.2 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177-178
      5.3.2.3 特殊的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178
    5.3.3 复杂"有"字句的结构  178-182
    5.3.4 A段+B段"有"字句  182-183
    5.3.5 "有"字疑问句  183-185
    5.3.6 特殊的带不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185
    5.3.7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类型  185-189
  5.4 小结  189-191
  附表五  191-192
第六章 宋元话本中的心理动词  192-220
  6.1 心理动词概述  192-193
  6.2 心理动词的分类  193-194
  6.3 各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和分类概况  194-210
    6.3.1 情绪类心理动词  194-197
    6.3.2 情感类心理动词  197-201
    6.3.3 感知类心理动词  201-203
    6.3.4 认知类心理动词  203-207
    6.3.5 使役类心理动词  207-210
  6.4 小结  210-215
  附表六  215-220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中的使役动词  220-249
  7.1 使役动词概述  220
  7.2 使役动词分类研究  220-243
    7.2.1 使令动词  220-234
      7.2.1.1 宋元话本中使令动词的分类  221-234
    7.2.2 致使动词  234-239
      7.2.2.1 致使动词概述  234
      7.2.2.2 致使动词的句法语义概况  234-238
      7.2.2.3 使役动词表被动  238-239
    7.2.3 容许动词  239-243
  7.3 宋元话本中致使结构与使令结构的比较  243-246
  7.4 小结  246-248
  附表七  248-249
第八章 宋元话本中的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  249-275
  8.1 宋元话本中动作动词的句法语义概况  249-254
    8.1.1 宋元话本中动作动词的语法功能  249-252
    8.1.2 宋元话本中动作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252-254
  8.2 宋元话本中状态动词的句法语义概况  254-258
    8.2.1 宋元话本中的一价状态动词  255-256
    8.2.2 宋元话本中的二价状态动词  256-258
    8.2.3 宋元话本中的三价状态动词  258
  8.3 宋元话本中的相互动词  258-269
    8.3.1 二价互向状态动词  259-260
    8.3.2 二价互向动作动词  260-262
    8.3.3 三价互向动作动词  262-264
    8.3.4 三价互向状态动词  264-265
    8.3.5 "相"类动词  265-269
  8.4 宋元话本中的"打"  269-272
    8.4.1 "打"为动作动词  269-270
    8.4.2 "打"为词缀  270-272
  8.5 小结  272-273
  附表八  273-275
第九章 结论  275-285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275-283
  9.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83-285
参考文献  285-293
语法术语中英解释  293-295

相似论文

  1.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H146
  2.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3. 基于句法特征的代词消解方法研究,TP391.1
  4.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5. 面向文景转换的角色动画生成技术研究,TP391.41
  6. 面向统计机器翻译的解码算法的研究,TP391.2
  7.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8. 中学生汉英句法意识在汉英双语语篇阅读中的作用,G633.41
  9. 英语语音意识,句法意识与工作记忆对英语阅读理解之预测力的动态变化,G633.41
  10. 面向业务过程的服务动态组合方法研究,TP393.09
  11.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12.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13.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14. 新乡市二中英语语法教学调查报告,G633.41
  15. C++静态代码检测语法树构建方法研究,TP311.53
  16.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Web服务匹配和组合方法,TP393.09
  17. 敦煌古藏文回向文写本及其语法特征研究,K870.6
  18. 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开发,B841
  19. 基于语义网络的智能搜索引擎研究,TP391.3
  20.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TP391.1
  21. 网络新闻标题语法特点研究,G21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