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
作 者: 季红霞
导 师: 涂良军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红安方言 语法 构词法 句式 句法结构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属湖北方言的单点性语法研究,是在广泛、深入地田野调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红安方言属江淮方言黄孝片,其语法规则总体上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了一些跟普通话有着显著差别的语法现象和语法特征。研究始终遵循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对红安方言语法现象进行了一番梳理,展示了红安方言的基本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的种种联系和区别。对一些的语法现象,运用三个平面、变换分析、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描写、分析和一定的解释。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探讨了各词类构词、构形(广义)的特点。较为细致地描写了名词、形容词的构成,发现了一些很具有特色的名词词缀和丰富多彩的形容词词缀;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以及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及语用特点做了较为充分的描写和分析;从广义形态入手,梳理了红安方言的体;对一些极富特色的虚词做了逐一分析,还对红安方言比较有特色的构词法作了一番梳理。第二部分粗略地探讨了红安方言的特殊句式及句法结构。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12 第一章 前言 12-18 第一节 红安县人文历史概况 12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和意义 12-14 第三节 语料的来源及调查对象概况 14 第四节 红安方言的音系 14-18 一、声母 14-15 二、韵母 15 三、声调 15-16 四、红安方言语音的共时特点 16-18 第二章 名词 18-23 第一节 名词的重叠 18-19 一、名词性语素重叠 18 二、单音名词重叠 18 三、单音形容词重叠 18-19 四、三音节重叠式 19 五、四音节重叠 19 第二节 名词的词缀 19-21 一、前缀 19-20 二、中缀"巴" 20 三、后缀 20-21 第三节 名词的复数表示法 21-22 一、伙儿 22 二、□[ts(?)~(33)]\□[t(?)iε~(33)] 22 三、秧秧[iεη]的 22 第四节 表示性别的名词 22-23 第三章 动词 23-38 第一节 动词的体 23-31 一、尝试体 23-24 二、短时体 24-25 三、经历体 25-26 四、完成体 26 五、进行体 26-27 六、持续体 27-28 七、起始体 28-29 八、继续体 29 九、频现体 29-30 十、未然体 30 十一、将行体 30 十二、先行体 30-31 第二节 动词的重叠形式 31-33 第三节 红安方言的"把"字研究 33-38 一、动词"把" 34-35 二、介词"把" 35-36 三、"把"可以分别与"它"、"一"、"好"等词连用 36-38 第四章 形容词 38-45 第一节 形容词的构成 38-43 第二节 形容词的重叠式 43-45 第五章 代词 45-49 第一节 人称代词 45-46 第二节 指示代词 46 第三节 疑问代词 46-49 第六章 数词和量词 49-53 第一节 数词 49-50 一、基数词 49 二、序数词 49-50 第二节 量词 50-53 一、名量词 50-52 二、动量词 52-53 第七章 助词 53-66 第一节 语气助词 53-56 一、舍 53-54 二、咧 54 三、啊 54-55 四、看 55 五、着儿 55 六、哈 55 七、啦 55-56 八、喔 56 九、叻 56 第二节 结构助词 56 第三节 动态助词 56-58 一、倒 57 二、得倒 57-58 三、倒得 58 四、哈 58 五、过 58 第四节 "倒"字研究 58-60 一、动词"倒" 58-60 二、动态助词"倒" 60 第五节 红安方言"得"字研究 60-66 一、实词"得" 61 二、虚词"得" 61-66 第八章 介词 66-68 第九章 连词 68-70 第一节 联合关系 68-69 第二节 偏正关系 69-70 第十章 副词 70-75 第一节 时间副词 70-71 第二节 范围副词 71-72 第三节 重复、频率副词 72 第四节 程度副词 72-73 第五节 语气副词 73 第六节 肯定、否定副词 73-74 第七节 情态副词 74-75 第十一章 特殊构词方式 75-79 第十二章 特殊句式 79-84 第一节 疑问句 79-82 第二节 比较句 82-83 第三节 被动句 83-84 第十三章 特殊的句法结构 84-85 结语 85-86 参考文献 86-8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87-88 致谢 88
|
相似论文
-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 新乡市二中英语语法教学调查报告,G633.41
- C++静态代码检测语法树构建方法研究,TP311.53
- 敦煌古藏文回向文写本及其语法特征研究,K870.6
- 网络新闻标题语法特点研究,G213
-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 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元功能分析,H319
- 演绎法和归纳法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H319
- 广西博白地佬话比较研究,H17
- 高中生英语“给予”双及物动词使用的构式语法研究,G633.41
- 高中英语课堂隐性与显性教学研究,G633.41
- 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H146
-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 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H17
- 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 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探究,G633.3
- 苏南中职单招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研究,G633.3
- 明代三种小说对象类介词研究,H141
-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唐诗《送友人》及其英译对比分析,I0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