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社会形态的模型研究

作 者: 刘景平
导 师: 程晓舫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科技哲学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生活质量 经济活动 资源 科学技术 社会力
分类号: G30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活质量、劳动和资源三个参数依据供需平衡关系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生存模型指出,人类依靠对资源的认知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但人类依靠自身的劳动却改善不了生活质量。偏离供需平衡而形成的剩余模型——此时增加了“剩余”这个参数,为人类以劳动来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实现的方式,这就是本文定义的经济活动。为了改善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增设了“社会力”这个参数后,出现了发展模型。发展模型指出,存在着一个社会力阈值,它决定着经济活动的效果。确立制度产权,开启了社会力数值增长的起点;确立经济活动关于资源、剩余和社会力的不同形式,使社会力的数值逐渐提升至大于等于其阈值。人类终于在农业经济时代建构成通过经济活动正向改善生活质量的社会结构。资源形式的经济活动,是人类认知能力和劳动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所有经济活动中最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活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在这里得以体现。由发展模型演绎而来的经济活动效果表述式指出,科学技术受到经济社会的关注,是在社会力数值大于其阈值后出现的,亦即在工业经济时代之后。物质型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以及非物质型的知识资源,是人类经济活动所能依赖的三大资源。认识、开发与利用这三大资源,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经济社会形态、工业经济社会形态和知识经济社会形态。对在数学模型相似性原理上建立的资源发展模型进行演绎,并就资源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做出大小排序后,发现竟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谋而合,从而揭示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其实是由人性的选择所决定。把对原始社会客观存在的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产权过渡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度产权,是人类得以走出原始社会的关键之所在。当从可再生资源为主导性资源的农业经济社会转型到非再生资源为主导性资源的工业经济社会以及从非再生资源为主导性资源的工业经济社会转型到知识资源为主导性资源的知识经济社会时,关于相关资源的科技研究的积累和社会力的负向调整成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这两次转型能否顺利实现的两个关键。本文还运用数学模型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停滞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对社会力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进行了演绎和归纳。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25
  §1.0 序  11-13
    §1.0.1 数量特征和非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2
    §1.0.2 数学的方法论价值  12-13
  §1.1 数学模型与历史记述  13-17
    §1.1.1 文明尺度  13-14
    §1.1.2 资源尺度  14
    §1.1.3 方式尺度  14-15
    §1.1.4 问题的提出  15-17
  §1.2 研究方法  17-20
    §1.2.1 数学模型中的参量设置  17-18
    §1.2.2 术语及其数学表述  18-19
    §1.2.3 研究方法  19-20
  §1.3 拟研究的问题  20-22
    §1.3.1 科学技术经济活动的关系  20-22
    §1.3.2 社会力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22
  §1.4 本章小结  22-25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  25-45
  §2.0 序  26
  §2.1 三种生活方式及其数学模型  26-29
    §2.1.1 生存方式及其模型  27
    §2.1.2 剩余方式及其模型  27-28
    §2.1.3 发展方式及其模型  28
    §2.1.4 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  28-29
  §2.2 生活质量:动态的和极限的  29-31
    §2.2.1 动态生活质量  29
    §2.2.2 极限生活质量  29-31
  §2.3 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  31-35
    §2.3.1 三个模型中的一阶导数  31-33
    §2.3.2 经济活动  33-35
  §2.4 科学与社会力  35-36
  §2.5 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6-38
    §2.5.1 科技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演变  36-37
    §2.5.2 科学对社会力模式的影响  37-38
  §2.6 社会力  38-39
  §2.7 实证:诺思的经济史学  39-42
    §2.7.1 经济规律的模型基础  40
    §2.7.2 经济规律及其实证: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  40-42
  §2.8 本章小结  42-45
第三章 经济活动与社会力  45-65
  §3.0 改善生活质量为什么要选择经济活动?  46-47
  §3.1 基本限制  47-48
  §3.2 经济社会的起步  48-51
    §3.2.1 社会力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效果  48-50
    §3.2.2 社会力的最初本质——促进剩余模型经济活动的增长  50-51
  §3.3 经济活动的效果对社会力调整的期望  51-53
  §3.4 社会力的变迁  53-57
    §3.4.1 社会力变迁规律的模型揭示  53-54
    §3.4.2 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54-57
  §3.5 社会力调整发生停顿的实证  57-62
    §3.5.1 经济学理论给出的实证  57-58
    §3.5.2 制度不变下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58-61
    §3.5.3 关于斯密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61-62
  §3.6 本章小结  62-65
第四章 经济活动的资源转型  65-83
  §4.0 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65-66
  §4.1 资源与经济社会形态  66-68
    §4.1.1 贝尔启示和资源种类  66-68
    §4.1.2 全资源模型  68
  §4.2 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  68-75
    §4.2.1 资源的物质与否决定的经济社会演变规律  68-69
    §4.2.2 资源的恒量与否决定的经济社会演变规律  69-75
  §4.3 资源转型的要素研究  75-80
    §4.3.1 为什么要进行资源转型?  75-76
    §4.3.2 资源转型与科技研究  76-78
    §4.3.3 资源转型与劳动数值  78-79
    §4.3.4 资源转型与社会力数值  79-80
  §4.4 资源的两次转型之模型研究  80-81
  §4.5 剩余与资源的关系  81
  §4.6 本章小结  81-83
第五章 社会力的社会职能  83-97
  §5.0 序  83
  §5.1 社会力与产权  83-86
    §5.1.1 制度产权  84-85
    §5.1.2 自然产权  85
    §5.1.3 社会力与产权  85-86
  §5.2 社会力与贫富差距  86-93
    §5.2.1 社会力与经济活动  86
    §5.2.2 社会力与贫富差距  86-88
    §5.2.3 "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模型阐释  88-90
    §5.2.4 贫富差距(生活质量的差异)是怎样消失的?  90-93
  §5.3 保障经济活动持续顺利进行的社会职能  93-96
    §5.3.1 科技研究和资本研究:经济活动的两大基础  93-95
    §5.3.2 教育:为经济活动培育合格的劳动者  95-96
  §5.4 本章小结  96-97
第六章 经济社会演化图谱  97-109
  §6.0 序  97-98
  §6.1 原始社会  98-100
  §6.2 物质资源下的经济社会——农业经济社会和工业经济社会  100-106
    §6.2.1 农业经济社会  100-104
    §6.2.2 工业经济社会  104-106
  §6.3 非物质资源下的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  106-108
  §6.4 本章小结  108-109
第七章 结语  109-123
  7.0 序  109
  7.1 本文结论  109-116
    7.1.1 资源和生活质量  110-112
    7.1.2 经济活动和社会力的成长  112-114
    7.1.3 资源和社会形态  114-116
    7.1.4 社会力的社会职能  116
  7.2 研究体会  116-119
    7.2.1 数学可清晰揭示经济社会的现象本质  116-118
    7.2.2 数学却无力解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受控因素  118-119
  7.3 体会  119-120
  7.4 期待与展望  120-123
    7.4.1 期待  120-121
    7.4.2 展望  121-123
参考文献  123-125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125-127
感悟与致谢  127

相似论文

  1. 基于FRFT的扩展频谱信号特性分析,TN911.6
  2. SIP协议研究及其在视频通信中的应用,TP393.04
  3.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4. 军事演习中工兵团工程装备维护保障资源配置研究,E251.2
  5.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6. 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434
  7.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G712.4
  8. 铁尾矿砂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研究,TU528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10. 河源地区中学美术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研究,G633.955
  11.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12.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13. 赤芍商品药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R282.71
  14. 勃利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P618.13
  15. 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X928.7
  16.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物权制度研究,D923.2
  17. 基于Ad Hoc网络技术的野战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TN929.5
  18.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19. 北部湾口四种中上层鱼类耳石形态学、分布、生物学及资源评估,S932.4
  20. 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434
  21.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理论 > 科学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