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

作 者: 黄明玉
导 师: 蔡达峰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文物学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保护 保护规划 遗产价值 文化意义 价值评估 记录建档
分类号: G1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83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化遗产保护是关注文化意义与独特性的专门领域,而价值的理解与评估是其首要与核心工作,可以说,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即在于保护其文化价值。近年来,学界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已有多元化的扩展,并且以此议题为核心界定了遗产保护领域能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同时,价值概念也能作为整合遗产领域跨学科性质研究的工具,并使遗产保护从狭义的技术保存提升为涵盖社会、文化、经济脉络的领域,而作为纳入各种参与的社会事务。就我国遗产保护工作而言,在理论与实务上都需要整合上述的遗产价值视野,以推进相关的理论建设与应用实践。本研究即是基于上述背景与动机,在遗产保护规划框架下探索价值评估涉及的价值体系理论、评价制度与方法、以及相关的记录建档。得出成果如下:一、以分析历年来文化遗产概念的变化为起点,从中理出价值认识的演进过程,以及遗产概念与价值表述的要素,也发现我国遗产法规存在的概念问题。由于评估中的文化与价值概念都属于争议较多的词汇,故从相关的学科梳理了其意涵,并说明遗产领域承继的意涵内容。二、对保护规划中的价值评估方法学展开论述,说明其步骤程序和相关工具,着重介绍了我国遗产评估工作较不熟悉的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阐明真实性概念与价值评估的关系,并回顾了遗产价值理论的相关文献,分析我国遗产价值理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应扩充价值类型;在评价中导入针对性概念:在价值评估过程中应反省精英决策现象、应有跨学科合作机制、应考虑利益相关者问题;应思考遗产保护与社会脉络之关系;应重视真实性概念。三、通过对比国内外遗产评价制度与专业标准,以及价值评估案例,除分析国外与台湾地区相关制度与操作实例的借鉴意义,也对我国遗产价值评估工作提出建议:应建构价值评估方法学、应明确定位经济价值、专业标准应独立于保护法规、应建立遗产申报或提名审议程序、应有公众参与机制并考虑利益相关者问题。四、阐明了与价值评估相关的记录建档概念与原则,对比国内外记录建档的专业标准,分析两处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价值评估记录情况后,对我国遗产价值评估记录建档工作提出建议:应阐述遗产记录建档的概念并强调其重要性、应建立记录建档的原则与方法、记录建档应与保护程序整合并呈现价值评估结果。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第一章 绪论  9-18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背景  9-12
    一、价值议题作为遗产领域回应全球化的工具  9
    二、价值研究作为整合遗产领域并回应于社会的方法学  9-12
    三、研究价值评估问题对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12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5
    一、研究目标  13
    二、研究方法  13-15
  第三节 研究框架  15-18
第二章 文化遗产与价值概念  18-46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类型  18-33
    一、遗产概念的起源与定义  18-20
    二、法律文件中的遗产概念和类型  20-31
    三、遗产概念与价值的表述:我国文保法的遗产概念问题  31-33
  第二节 文化与价值概念  33-40
    一、文化的概念  33-35
    二、价值与评价概念  35-40
  第三节 小结  40-46
    一、关于遗产概念与价值认识的发展轨迹  40-42
    二、关于我国遗产概念与价值认识问题  42-46
第三章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理论  46-83
  第一节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价值评估  46-56
    一、文化遗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  46-49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价值评估  49-52
    三、遗产价值评估与文化人类学方法  52-56
  第二节 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  56-73
    一、评价的前提:真实性  57-60
    二、遗产价值体系:文献回顾  60-73
  第三节 小结  73-83
    一、关于遗产价值类型  74-75
    二、关于保护的针对性  75
    三、关于保护规划中的价值评估过程  75-77
    四、西方遗产价值理论的启示  77-78
    五、关于真实性议题  78-83
第四章 国外遗产价值评估与案例分析  83-120
  第一节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  83-89
    一、遗产类型与登录标准  84
    二、价值评估程序  84-87
    三、价值评估内容与评估原则  87-89
  第二节 美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制度  89-98
    一、美国国家历史保存法与国家史迹登录制度  90-92
    二、美国NPS的文化资源评估  92-96
    三、美国《国家遗产区域合作伙伴法》中的价值认识  96-98
  第三节 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式  98-106
    一、澳大利亚遗产协调会和遗产价值认定  98-100
    二、巴拉宪章的遗产保护程序与价值评估  100-106
  第四节 国外遗产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106-120
    一、温哥华遗产保护计划  106-111
    二、洛杉矶历史资源调查  111-120
第五章 我国遗产价值评估与案例分析  120-156
  第一节 大陆地区的遗产价值评估制度  120-127
    一、《文物保护法》与相关条例中的价值评估  120-123
    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保护程序与价值评估  123-127
  第二节 台湾地区的遗产价值评估制度  127-136
    一、遗产概念、价值类型与评估标准  128-131
    二、文化资产的审议程序  131-136
  第三节 国内遗产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136-150
    一、历史街区综合价值评估  136-138
    二、苏南建筑遗产评估体系  138-140
    三、古村落的评价标准  140-144
    四、聚落保存区维护计划拟定—澎湖望安花宅案例  144-150
  第四节 小结  150-156
    一、关于价值评估方法学的建构  150-152
    二、关于保护规划中经济价值的定位问题  152-153
    三、关于保护制度的架构设计  153
    四、应建立遗产的申报或提名审议程序  153-154
    五、关于公众参与机制和利益相关者问题  154-156
第六章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与记录建档  156-184
  第一节 价值评估与记录建档  156-164
    一、遗产保护中的记录、建档与信息管理  156-160
    二、以价值为核心的遗产记录  160-164
  第二节 国外相关法律文件  164-171
    一、《古迹、建筑群和遗址的记录原则》  164-167
    二、美国历史资产记录建档的标准与原则  167-171
  第三节 我国遗产价值评估的记录建档  171-179
    一、相关法规  171-175
    二、案例分析  175-179
  第四节 小结  179-184
    一、应阐述遗产记录建档的概念并强调其重要性  180
    二、应建立记录建档的原则与方法  180-181
    三、记录建档应与保护程序整合并呈现价值评估结果  181-184
附录一 美国国家史迹登录制度的相关定义  184-186
附录二 巴拉宪章研究报告协议内容  186-187
附录三 加州历史资源等级代码  187-189
附录四 台湾地区文化资产保存相关法规  189-192
附录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记录相关内容  192-199
参考文献  199-205
后记  205-206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2.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5. 2D人脸模板保护算法研究,TP391.41
  6.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7. 基于距离映射码的安全指纹认证研究,TP391.4
  8. 芦苇基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4.1
  9. 乌贼墨—黄芪合剂缓解化疗副作用研究,R285.5
  10.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11.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3.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14. 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035
  15.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研究,Q948.2
  16. 羊种布鲁氏菌16M优势蛋白抗原的鉴定,S852.61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52
  18. 栖霞山景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Q948
  19. 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922.6
  20.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S511
  21.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S858.2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