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作 者: 贡贵训
导 师: 张安生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安徽 淮河流域 中原官话 江淮官话 语音比较
分类号: H17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安徽境内分布最广的两种主要方言,两大方言在皖北淮河流域的接触密切、相互影响深远,方言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复杂局面。两官话在皖北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与淮河在我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都有关联。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本区域有所涉及,但大多数集中在江淮官话区,皖北中原官话语音调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江淮官话与相邻官话与非官话的关系比较、特别是皖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关系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更缺乏以淮河为观察点、对沿淮分布的两大官话共时和历时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淮河为视点,在清楚描写沿淮各方言点当代语音面貌的基础上,对本区域江淮、中原两大官话语音的区别性特征进行共时比较,并力图理清其历时演变的过程;结合本区方言的发展与江淮地区社会发展、政区沿革、人口变迁以及淮河的共存、共变关系,找寻制约皖北沿淮方言格局的形成、变迁的因素。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淮河流域自然与人文背景、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材料来源。第二章是音系描写。根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描写本区域的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主要方言点的声韵调系统;简要介绍了淮南话、怀远话的音系及内部差异。第三章是两大官话的语音区别特征项的读音及地理分布类型比较。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皖北中原官话内部比较,根据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认为中原官话郑曹片接近济南型、信蚌片的凤阳等地是南京型、萧县等地属昌徐型。统计了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和入声舒化后的韵母归向,并据此认为淮南话应划归中原官话信蚌片、怀远北片话应划归中原官话郑曹片。根据x-f分混情况的不同,认为中原官话信蚌片可以分为东西两小片。二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与皖中小片语音特征比较,重点是入声韵归并过程的描写,认为入声韵的简化不仅体现在韵尾上,主要元音的合流简化是入声韵归并最后阶段的主要途径;从声韵特征上看,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除保留入声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不同外,其他特点基本一致。三是皖北两官话各片音系地理分布类型的比较,通过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描述中原官话语音特征由核心区向江淮官话核心区过渡的地理渐变,即:中原官话郑曹片/洛徐片→信蚌片→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皖中小片。第四章是语音特征的历时比较。结合文献材料,对重要语音特征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描述,尤其是对淮南、怀远两地方言五十年来语音的变化作了重点描写。结合相邻的凤台县魏郢村方言入声的现状,我们认为淮南话原属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但已经完成向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转型;怀远南片话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从其语音特征上看,仅因有入声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不同,一旦入声消失,立刻并入信蚌片。第五章是主要论述安徽淮河流域方言格局的形成与淮河的关系。认为在皖北沿淮方言北方化以及本区域方言语音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淮河具有“南北阻断、东西贯通”的独特作用;结合移民史阐释了沿淮方言所经历的三次大的“北方化”过程,认为中原官话信蚌片是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混合的产物,是江淮官话在中原官话侵蚀下的变种;结合历史行政区划、移民来源等因素解释了中原官话信蚌片各小片形成的人文背景。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1章 绪论  12-26
  1.1 淮河流域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12-14
    1.1.1 自然地理  12-13
    1.1.2 历史沿革  13-14
  1.2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概况  14-19
    1.2.1 方言分区  14-17
    1.2.2 方言特点  17-19
  1.3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研究概况  19-21
    1.3.1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  19-20
    1.3.2 安徽官话方言语音研究述评  20-21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材料来源  21-26
    1.4.1 研究目的及价值  21-22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2-24
    1.4.3 材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  24-26
第2章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30 点音系  26-61
  2.1 江淮官话代表点音系  26-36
  2.2 皖北沿淮中原官话代表点音系  36-56
  2.3 淮南、怀远方言单字音系及内部差异  56-61
第3章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特征和地理分布类型比较  61-115
  3.1 皖北中原官话语音特征及分布类型比较  61-91
    3.1.1 声母的读音类型  61-67
    3.1.2 韵母的读音类型  67-71
    3.1.3 中古入声字的读音类型  71-83
    3.1.4 关于皖北中原官话内部区划的讨论  83-91
  3.2 安徽淮河流域江淮官话洪巢片语音特征及分布类型比较  91-111
    3.2.1 声母的读音类型  92-96
    3.2.2 韵母的读音类型  96-110
    3.2.3 声调的读音类型  110-111
  3.3 安徽淮河流域两官话语音特征及分布比较  111-115
    3.3.1 声母的比较  111-112
    3.3.2 韵母的比较  112-113
    3.3.3 皖北两官话语音特征同言线  113-115
第4章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历史音变比较研究  115-164
  4.1 语音演变的相关理论  115-118
    4.1.1 语音演变的原因  115-117
    4.1.2 语音演变的方式  117-118
  4.2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特征的演变  118-150
    4.2.1 声母的演变  119-139
    4.2.2 韵母的演变  139-150
  4.3 沿淮方言五十年来语音变异个案考察  150-164
    4.3.1 淮南方言的语音变异  150-157
    4.3.2 怀远方言的入声变异  157-164
第5章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的地理分布与淮河及其人文历史的关系  164-186
  5.1 淮河在沿淮方言分布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164-171
    5.1.1 淮河在沿淮方言分布格局形成中的南北阻隔作用  164-169
    5.1.2 淮河在沿淮方言分布格局形成中的东西贯通作用  169-171
    5.1.3 沿淮南北两官话“北进南退”的分布变移  171
  5.2 皖北沿淮方言“北方化”的历史移民背景  171-178
    5.2.1 从东晋到清代的北人南迁运动  172-175
    5.2.2 从历史移民看皖北沿淮方言北方化的过程  175-178
  5.3 皖北中原官话各片的形成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关系  178-186
    5.3.1 历史行政区划对皖北中原官话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  178-179
    5.3.2 历史移民对皖北中原官话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  179-183
    5.3.3 中原官话信蚌片的形成  183-186
结语  186-188
参考文献  188-195
附录: 皖北淮河流域方言字音对照  195-255
致谢  255-25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57-258

相似论文

  1.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2. 安徽省全民健身发展模式的研究,G812.4
  3. 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研究,G818
  4. 安徽省普通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与对策研究,G807.4
  5. 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研究,F427
  6. 安徽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F276.5
  7. 绿色贸易壁垒对安徽省茶叶出口的影响研究,F426.82
  8.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G807.4
  9. 安徽省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F592.7
  10. 汉语与老挝语的语音比较研究,H411
  11. 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K249
  12.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X321
  13. 安徽省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及可达性分析,X321
  14. 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X820.2
  15. 安徽省建筑市场监管政策研究,F426.92
  16. 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S42
  17. 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H17
  18. 泉港方言语音研究,H17
  19. 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I207.25
  20. 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研究,G852
  21. 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807.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方言 > 北方话(官话方言) > 江淮方言(下江官话)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