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卒中的实验研究

作 者: 杜世伟
导 师: 王任直;杨义;马文斌
学 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专 业: 神经外科学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大脑中动脉梗塞 移植途径 神经功能重塑 细胞分化 神经营养因子 行为学研究
分类号: R74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CVD)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致死率的临床疾病,是中国人口总体第三位死亡原因,也是所有血管性疾病的首位致死原因。其中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ICD)占脑血管疾病70%左右,在欧美国家比例则高达85%。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性脑血管病,降低脑缺血病的死亡率和重残率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目前,治疗ICD除了发病急性期3-6小时内的溶栓治疗外,尚没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溶栓治疗的严格时间窗限制,临床中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例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占总病例的比例也非常低,因此,临床上大部分的脑缺血治疗方案为对症保守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近年,随着干细胞治疗在相关领域的进展,多种干细胞系被用于脑缺血疾病临床前研究,并且取得令人振奋的动物实验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积极推动这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目前,美国FDA批准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证明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途径移植治疗脑缺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是,大量与临床治疗相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包括治疗病人的选择标准,治疗窗的选择,移植途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一些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移植途径的选择是临床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目前临床前动物实验证明了通过血管内移植、脑实质或脑室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都起到了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是最优的治疗途径是那一种仍然不清楚,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模拟临床可能的移植途径,研究各种移植途径对干细胞治疗的影响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系分化能力的细胞群体,近几年,在脑缺血疾病的临床前期研究中颇受重视,本课题组也在前期的研究中证明其对大鼠脑缺血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机制进行研究。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本组研究选取急性期(模型后24h)采用经颈动脉、股静脉、脑实质、脑室、腰蛛网膜下腔途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疾病,观察研究各种移植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行为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选取最优的移植途径,为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疾病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拟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middle cerebral atery occlusion, 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颈动脉、股静脉、脑实质、脑室、腰蛛网膜下腔途径移植hBMSCs的方法进行动态研究。课题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免疫组化/荧光技术、Western blot技术以及动物行为学评价体系研究经由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到脑缺血大鼠脑内的细胞的存活时间、迁移、分化特点,并且研究移植途径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影响。第二部分:采用颈动脉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观察干细胞治疗后梗塞灶周围血管新生以及脑灌注及脑代谢方面的变化,从功能学及影像学等方面探索B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和依据。研究结果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效果与移植到梗塞灶周围的干细胞(2w)空间分布和数量相关。2.不同的细胞移植途径影响了干细胞在梗塞灶周围的分布模式和数量,进而影响了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血管途径移植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优势,而脑实质注射移植则具备了数量优势。3.急性期(造模后24h)经由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治疗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比较:A组优于BCDE; C组优于BDE;B组优于DE;E组治疗早期有一定治疗效果,4w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4.经动脉途径移植hBMSCs能够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存活,细胞在移植后向梗死灶迁移,与梗塞灶周围血管关系密切。5.体内实验中表明hBMSCs在大鼠脑内能够向血管内皮分化。6.经动脉途径移植hBMSCs能够增加梗塞灶周围VEGF分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梗塞灶周围血流灌注情况,增强局部脑组织代谢水平。结论BMSCs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细胞在大鼠脑内可以向病灶周围迁移,但是细胞存活有一定时限性;BMSC在大鼠脑内可以表达与神经功能重塑相关的蛋白标记;不同的移植途径可以影响进入脑实质内干细胞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模式,进而影响干细胞的治疗治疗效果;动脉途径显示出显著的优越性,而在此实验条件下,腰蛛网膜下腔途径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没有见到预想的结果。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4-6
中文摘要  6-9
英文摘要  9-12
前言  12-17
  参考文献  15-17
第一部分 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 卒中的实验研究  17-91
  实验材料  17-23
  实验方法  23-34
  实验结果  34-81
  讨论  81-87
  小结  87-88
  参考文献  88-91
第二部分 动脉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脑梗塞 后血管新生以及神经功能恢复  91-114
  实验材料  91-95
  实验方法  95-101
  实验结果  101-109
  讨论  109-111
  小结  111-112
  参考文献  112-1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1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14-115
综述  115-123
  参考文献  119-123
致谢  123-124
个人简历  124-125

相似论文

  1. 猪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抵抗素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R587.1
  2. 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体系在sf9细胞中重组表达保守性多巴胺能神经营养因子,R346
  3.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影响,R743.34
  5.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6.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R575.3
  7. 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清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R749.3
  8. CDK2泛素化降解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研究,R733.71
  9. 巨颌症致病基因SH3BP2对破骨细胞样细胞分化调控作用的研究,R782
  10. 定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R744
  11. 人多能性干细胞向生殖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R329
  12. 透明质酸凝胶中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软骨样细胞,R329
  13. 噬菌体库筛选小鼠胚胎干细胞特异结合多肽,Q813
  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体型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晚发性抑郁症关系研究,R749.4
  15. 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R749.2
  16. 双相I型与Ⅱ型障碍临床特征与血清BDNF及部分糖代谢指标的比较分析,R749.4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及其对大鼠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R743.3
  18. STEAP4基因在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R723.14
  19.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研究,R692.6
  20.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窗吻合术后应用CNT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R651.3
  21. 胰岛新生相关蛋白对人胰岛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影响,R587.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