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

作 者: 尤卓雅
导 师: 曹玉书;金祥荣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能源替代 能源效率 内生增长模型 环境保护 博弈分析
分类号: F42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理论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外生的技术进步,到内生的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化石能源和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例如渔业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都曾被广泛的讨论。然而,可再生能源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数量的可再生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本相对高昂;供给的不稳定性和季节性;环境友好;政府干预程度高等特点。鉴于可再生能源的各项特性,考察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为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崭新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分析,而且有助于掌握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可再生能源引入生产函数,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下,运用动态最优化理论,考察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以及能源效率改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研究能源替代对实现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路径、条件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不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水平创新,增加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的配置,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同样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本文的模型结论表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是不一致的,即能源效率会随着各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结论不同与以往将能源纳入分析范畴的增长模型。其次,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1978-2009年间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性劳动力投入、资本存量、科研投入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不可再生能源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短期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可再生能源和实际GDP之间存在实际GDP到可再生能源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再次,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探讨生物质能源在经济增长和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生物质能源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得出通过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调节,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的推论,补充了既有文献的不足。结合模型的推论以及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能源密集型行业具有大规模、高投资的特点,新建项目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必将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被锁定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因此必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生产模式和节约型的生产工艺。本文通过厦门PX项目的案例研究,分析政府在能源项目中的政策偏好,公众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在博弈模型框架下,分析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对能源密集型企业的环保支出和污染行为的影响,以及利益集团的谈判力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程度。并在理论模型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如何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政府决策,促进替代能源的开发,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减少的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7
1 绪论  17-27
  1.1 研究背景  17-2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22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22-23
    1.3.1 研究目标  22
    1.3.2 研究方法  22-23
  1.4 研究内容  23-24
  1.5 可能的创新  24-26
  1.6 技术路线  26-27
2 文献回顾  27-47
  2.1 前言  27-28
  2.2 基于增长理论的国外研究进展  28-41
    2.2.1 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模型  28-29
    2.2.2 能源约束和环境管制  29-34
    2.2.3 能源替代和经济增长模型  34-39
    2.2.4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39-41
  2.3 基于增长理论的国内研究进展  41-45
    2.3.1 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  41-42
    2.3.2 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能源  42-43
    2.3.3 国内的实证研究  43-45
  2.4 本章小结  45-47
3 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47-61
  3.1 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47-48
  3.2 能源现状  48-55
    3.2.1 全球能源消费现状  48-51
    3.2.2 我国的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  51-55
  3.3 能源替代和环境保护  55-61
    3.3.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  55-58
    3.3.2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效益  58-61
4 可再生能源约束和可持续发展  61-79
  4.1 引言  61-62
  4.2 理论模型  62-65
    4.2.1 生产技术和动态约束  62-63
    4.2.2 社会最优均衡分析  63-65
  4.3 平衡增长路径  65-69
    4.3.1 动态均衡的存在性  65-67
    4.3.2 经济增长率  67-69
  4.4 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  69-75
    4.4.1 比较静态分析  69-72
    4.4.2 人力资本的影响  72-73
    4.4.3 产业结构的影响  73-74
    4.4.4 能源替代的影响  74-75
  4.5 本章小结  75-79
5 可再生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79-93
  5.1 引言  79-80
  5.2 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80-82
    5.2.1 多元线性回归  80-81
    5.2.2 数据来源  81-82
  5.3 协整分析  82-89
    5.3.1 平稳性检验  82-85
    5.3.2 协整检验  85-89
  5.4 格兰杰因果检验  89-91
  5.5 本章小结  91-93
6 生物质能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93-116
  6.1 引言  93-94
  6.2 生物质能的发展和"与粮争地"问题  94-100
    6.2.1 生物质能的现状  94-97
    6.2.2 生物质能的产业特点  97-98
    6.2.3 粮食安全  98-100
  6.3 理论模型  100-109
    6.3.1 基本假设  100-102
    6.3.2 政府财政约束和经济体资源约束  102-104
    6.3.3 政府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效果  104-109
  6.4 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  109-113
    6.4.1 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109-112
    6.4.2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中的问题  112-113
  6.5 本章小结  113-116
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16-135
  7.1 引言  116
  7.2 相关研究回顾  116-119
  7.3 案例分析  119-125
    7.3.1 能源项目的环境风险  119-120
    7.3.2 厦门PX项目的博弈分析  120-125
  7.4 利益集团、政治互动的博弈模型  125-129
    7.4.1 经济增长优先  126
    7.4.2 环境保护优先  126-127
    7.4.3 博弈决策分析  127-129
  7.5 影响公共决策的因素  129-132
  7.6 本章小结  132-135
8 研究结论和展望  135-139
参考文献  139-156
附录  156-160
  附录1 动态方程特征根的推导  156-159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59-160

相似论文

  1.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法规制研究,X734.2
  2. 排污权交易制度可行性调研报告,X196
  3.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4. 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环境保护规划研究,F426.22
  5. 论“对一切”义务在国际法院审判中的适用,D99
  6. 高校能源效率评价研究,G647
  7. 我国环境税制改革问题研究,F812.42
  8.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研究,X321;F124
  9. 湖南衡阳松木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态势探讨,F427
  10. 我国环境保护法庭建设之研究,D926.2
  11. 社区磋商小组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研究,X321
  1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途径现实选择,X22
  13.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核心参与主体博弈研究,F276.3;F224.32
  14. 潍坊滨海区北部海域单环刺螠水产资源保护的研究,S937
  15. 中山陵风景区环境问题调研与治理对策研究,X37
  16.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F206;F224
  17. 铁路货运收益管理方法与应用,F224
  18. 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研究,G641
  19. 企业孵化器的网络化运行模式研究及实证分析,F276.44
  20.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F273.1
  21.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研究,F293.33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部门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