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 者: 赵枫
导 师: 姜继忱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竞争力 服务外包基地 评价指标体系
分类号: 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浪潮的迅猛发展,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外包,而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优势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成为了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促使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能力,以期处于服务外包产业链中的更有利位置。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中国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全面规划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布局,以承接服务外包为助推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低碳经济在GDP中比重,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陆续确立了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4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急需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基地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和相关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在寻找共性、量表设计、样本选取、数据采集和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4个基地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基地城市进行定位,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一研究对科学地判断我国各基地城市在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正确把握形成差距的因素和原因,指导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承接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国际跨国公司在选择服务外包承接地时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可以为国家宏观指导各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产业集聚特征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首先是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并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中国统计局、中国工信部等角度对信息技术产业、服务外包、ITO、BPO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总结归纳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指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具有知识资源技术特征、数字化产品特征、垄断的市场特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特征和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特征,说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劳动的增加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技术、知识、创新、从业人员水平、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非常重要。第三,对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着重从全球服务外包转移方市场、承接方市场来研究,说明在评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时其产业规模、出口能力、国际跨国公司进园数量、企业运营成本等也至关重要。最后,在对比分析了中国14个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能力、出口能力、从业人员结构和企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问题,并对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论,确立了本文主题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2.基于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和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为研究起点,以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线,对竞争力指标评价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初步预选了54个指标作为理论预选,并将其制成问卷进行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然后,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基础,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提取和解释能力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数据,确定提取5个因子,并命名为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和环境支撑力5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这5个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最后,根据上述原理,创建了一个含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这一部分是后面从数量上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指标权重的理论基础。3.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本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开始的,并对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造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环境支撑力等各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各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各指标的组合一致性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这一部分是后面从数量上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础。4.基于本文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采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序、定位问题。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确定的指标权重,选择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作为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确定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评价对象,利用2007年数据,对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从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环境支撑力等5个方面进行优劣势评价、排名和分析。最后,为了在我国14个城市中找出该产业发展具有共同特点的一些城市,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4个城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成几类,找出每一类共同的特点,以利于更好的研究各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促进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研究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投资的决策以及产业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5.在前面各部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总的结论和建议。一是本文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确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一层次,南京、成都、大连、杭州、广州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二层次,济南、天津、西安、武汉、长沙和合肥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三层次;三是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了北京、上海、深圳主要适合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产品的开发;大连、成都、西安、武汉、合肥、长沙和济南主要适合服务外包业务,属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低端产品的开发;杭州、南京、广州和天津适合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端产品的开发。发现北京、杭州、广州、南京主要针对于内需市场;深圳、上海、大连、天津主要针对于外需市场,会更有利于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整体发展。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以深圳为中心,沿珠江沿岸广州、珠海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以大连为对外窗口的东北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的领军城市;建立以武汉、成都、西安为中心的中西部服务外包交付中心。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规划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长期发展的产业布局,整体提升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系统比较符合我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宗旨,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2.科学地确定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要素的权重,通过引入比例标度用数指标所构成的矩阵,用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稀疏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各项指标权重的相对客观性,从而避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更加强调合理性。3.对我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进行评价排名、聚类和定位,研究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找出每一类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共同特征,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行合理的国家统一产业布局提出了建议。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7
ABSTRACT  7-21
1 导论  21-37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1-26
    1.1.1 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21-22
    1.1.2 问题的提出  22-24
    1.1.3 研究意义  24-26
  1.2 相关文献综述  26-33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26-29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29-32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32-33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思路和方法  33-37
    1.3.1 研究的基本框架  33-34
    1.3.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4-36
    1.3.3 研究的创新点  36-37
2 相关概念界定  37-51
  2.1 信息技术产业概念的界定  37-42
    2.1.1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37-38
    2.1.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38-39
    2.1.3 《世界银行》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39-40
    2.1.4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40
    2.1.5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40-42
  2.2 服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42-47
    2.2.1 服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42-43
    2.2.2 服务外包的分类  43-47
  2.3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47-51
    2.3.1 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47-49
    2.3.2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49-51
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  51-58
  3.1 具有以知识为资源的技术特征  51-52
  3.2 具有数字化的产品特征  52-53
  3.3 具有垄断市场性质特征  53-54
  3.4 具有产业集聚特征  54-58
    3.4.1 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  54-55
    3.4.2 产业集聚的经济规避效应  55-56
    3.4.3 产业集聚经济效应  56-58
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58-79
  4.1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58-65
    4.1.1 转移方市场总体情况  59-62
    4.1.2 承接方市场总体情况  62-65
  4.2 印度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65-66
  4.3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66-70
    4.3.1 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总体情况  67
    4.3.2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总体情况  67-68
    4.3.3 中国服务外包客户分布情况  68-69
    4.3.4 中国服务外包政策支持情况  69-70
  4.4 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体情况  70-79
    4.4.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能力  71-72
    4.4.2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能力  72-74
    4.4.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  74-76
    4.4.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状况  76-79
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  79-119
  5.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测度理论依据  79-84
    5.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79
    5.1.2 产业竞争力的测度理论依据  79-82
    5.1.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测度视角  82-84
  5.2 评价体系的经验研究  84-89
  5.3 评价目的与指标构建原则  89-92
    5.3.1 评价目的  89-90
    5.3.2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90-92
  5.4 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92-94
    5.4.1 构建方法概述  92
    5.4.2 因子分析法  92-94
  5.5 评价指标的选择步骤  94-100
    5.5.1 评价指标的理论预选  95-96
    5.5.2 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96
    5.5.3 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命名  96-100
  5.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  100-119
    5.6.1 产业规模竞争力  101-105
    5.6.2 技术创新能力  105-107
    5.6.3 人力资源竞争力  107-111
    5.6.4 企业运营成本  111-113
    5.6.5 环境支撑力  113-119
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19-155
  6.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9-122
    6.1.1 评价方法概述  119-120
    6.1.2 层次分析法  120-122
  6.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122-155
    6.2.1 构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122-124
    6.2.2 构造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  124-155
7 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155-230
  7.1 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156-158
  7.2 数据采集  158-159
  7.3 评价对象  159-160
  7.4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160-211
    7.4.1 产业规模竞争力评价  161-165
    7.4.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65-169
    7.4.3 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  169-180
    7.4.4 企业运营成本评价  180-189
    7.4.5 环境支撑力评价  189-204
    7.4.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204-211
  7.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211-230
    7.5.1 系统聚类分析法  211-215
    7.5.2 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215-216
    7.5.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聚类分析  216-230
8 结论及建议  230-246
  8.1 结论  230-239
  8.2 建议  239-245
  8.3 总结与展望  245-246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46-247
参考文献  247-258
后记  258-259

相似论文

  1.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5.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6.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S344
  7. 企业思想教育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64
  8.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研究,G258.6
  9. 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C964.2
  10.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11. 我国基础教育品牌培育研究,G639.2
  12. 乳制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F224
  13. 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F752.6;F224
  14. 糖尿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R47
  15. 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项目管理问题研究,G254.3
  16.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竞争力测量的实证研究,F224
  17. 基于和谐理念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体系研究,F224
  18. 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重组问题研究,F426.21
  19. 战略转型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F272
  20. 甘肃联通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F626
  21. 建设银行平凉分行综合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