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整合研究

作 者: 孙华伟
导 师: 李莉萍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
关键词: 云南省村镇 “类”传统街巷空间 整合
分类号: TU984.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街巷,是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一个特征空间,是一个村镇传统风貌的最直观反映,也是村镇各项功能活动的承载体。在云南传统村镇中,“街—巷—院”空间结构是村镇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云南地区传统村镇街巷空间处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洗礼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貌,宜人的尺度、淡雅的色调、丰富的形式、多向度的景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容乐观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其街巷空间正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宽宽窄窄的巷子也随之逐渐消逝,被现代化村镇的建设浪潮所吞没,村镇传统街巷空间的传统特质正在变异、消失,形成了本文所提出的似传统而又非传统的“类”传统街巷空间,如何将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传统特质风貌较好地传承下来,如何使“类”传统街巷空间满足村镇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作适时的更新,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针对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对“类”传统街巷空间形成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主要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类”传统街巷空间进行整合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和理论的运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对论题进行具体阐述,进而介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范围和内容、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类”传统街巷空间形成背景进行分析,为论文的进一步写作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对“类”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及主要问题等作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在第二、三部分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理论,提出对“类”传统街巷空间进行整合,并对整合的原则、手段和内容作具体阐述,最后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全文的写作进行归纳和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绪论  12-25
  1.1 论题的提出  12-16
    1.1.1 背景  12-13
    1.1.2 论题及相关概念的阐释  13-16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17
    1.2.1 研究的意义  16-17
    1.2.2 研究的目的  17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7-22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7-19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9-22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  22-23
    1.4.1 论文研究的范围  22-23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23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3-24
    1.5.1 研究的方法  23-24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4
  1.6 研究的框架  24-25
第二章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形成的背景  25-40
  2.1 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6-30
    2.1.1 社会环境  26-28
      2.1.1.1 外部社会环境  26-27
      2.1.1.2 内部社会环境  27-28
    2.1.2 经济环境  28-30
      2.1.2.1 外部经济环境  29
      2.1.2.2 内部经济环境  29-30
  2.2 旅游开发的影响  30-31
    2.2.1 正面影响  30
    2.2.2 负面影响  30-31
  2.3 村镇生活变化的影响  31-39
    2.3.1 生活内容的变化  31-35
      2.3.1.1 物质文化生活  31-33
      2.3.1.2 社群文化生活  33-35
    2.3.2 生活观念的变化  35
    2.3.3 生活方式的变化  35-39
      2.3.3.1 日常生活的变化  36
      2.3.3.2 交往方式的变化  36-39
  2.4 小结  39-40
第三章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及主要问题分析  40-74
  3.1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要素构成  40-61
    3.1.1 功能要素  41-47
      3.1.1.1 交通联系的纽带  42
      3.1.1.2 经济活动的载体  42-44
      3.1.1.3 文化生活的场所  44-46
      3.1.1.4 村镇空间秩序的组织者  46
      3.1.1.5 景观  46-47
    3.1.2 物质形态要素  47-61
      3.1.2.1 肌理  48
      3.1.2.2 组织模式  48-50
      3.1.2.3 尺度和比例  50-51
      3.1.2.4 界面  51-58
      3.1.2.5 节点  58-60
      3.1.2.6 生态环境和小品  60-61
  3.2 要素控制分类  61-67
    3.2.1 不可表要素  62-65
      3.2.1.1 肌理与空间结构  62-63
      3.2.1.2 尺度和比例  63
      3.2.1.3 色彩与空间形式  63-64
      3.2.1.4 生态环境、景观和历史资源  64-65
    3.2.2 可变要素  65-67
      3.2.2.1 社会经济职能  65
      3.2.2.2 交通体系  65-66
      3.2.2.3 建筑材料和技术  66-67
  3.3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特征  67-69
    3.3.1 渐变型  67-68
    3.3.2 突变型  68
    3.3.3 恢复型  68-69
  3.4 云南省“类”传统村镇街巷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69-73
    3.4.1 传统特色风貌的销蚀  69-70
    3.4.2 物质要素的老化  70-71
    3.4.3 生态环境的恶化、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71-72
    3.4.4 民俗文化的消亡、空间活力的衰退  72-73
  3.5 小结  73-74
第四章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整合的理论思考  74-110
  4.1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整合相关理论的启示  74-79
    4.1.1 社会转型理论的启示  74-75
    4.1.2 原型批评理论的启示  75-76
    4.1.3 有机更新理论的启示  76-77
    4.1.4 整合理论的启示  77-78
    4.1.5 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实践启示  78-79
      4.1.5.1 整体保护型  78
      4.1.5.2 局部保护和更新型  78
      4.1.5.3 完全更新型  78-79
  4.2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整合的原则  79-81
    4.2.1 拓展利用方式,追求合理的使用效率  79
    4.2.2 建立以人为本的行为模式,延续传统街巷空间的秩序  79-80
    4.2.3 优化“类”传统村镇街巷空间形态,追求可持续的村镇环境  80-81
  4.3 云南省村镇“类”传统街巷空间整合的手段和内容  81-98
    4.3.1 可变要素的整合  81-84
      4.3.1.1 社会经济功能的整合  81-82
      4.3.1.2 交通体系的整合  82-84
      4.3.1.3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适当运用  84
    4.3.2 不可变要素的整合  84-98
      4.3.2.1 街巷空间肌理的延续  84-87
      4.3.2.2 街巷空间结构的延续  87-88
      4.3.2.3 街巷空间尺度和比例的控制  88-89
      4.3.2.4 街巷空间色调的统一  89-90
      4.3.2.5 街巷空间形式的保存  90-93
      4.3.2.6 生态环境和历史资源的保护  93-95
      4.3.2.7 景观的协调与统一  95-98
  4.4 云南省官渡古镇“类”传统街巷空间整合的实例分析  98-109
    4.4.1 官渡古镇的演进与发展概况  98-99
    4.4.2 官渡古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特征  99-102
      4.4.2.1 街巷的基本格局  99-100
      4.4.2.2 街巷空间特色  100-102
    4.4.3 官渡古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主要问题  102-103
      4.4.3.1 建筑老化带来的破坏  102
      4.4.3.2 建设性破坏  102-103
      4.4.3.3 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破坏  103
    4.4.4 官渡古镇“类”传统街巷空间的整合  103-109
      4.4.4.1 街巷空间功能的整合  103-104
      4.4.4.2 街巷空间交通体系的整合  104-105
      4.4.4.3 街巷空间构成形态的整合  105-107
      4.4.4.4 街巷空间景观体系的整合  107-108
      4.4.4.5 街巷空间历史、生态资源的整合  108-109
  4.5 小结  109-110
第五章 结束语  110-115
参考文献  115-121
附录A—图片目录及来源  121-125
附录B—发表论文  125-126
致谢  126

相似论文

  1.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2.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3.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4.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5. 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X928.7
  6. 乳糖衍生物Gu-4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治疗效应及其机理研究,R459.7
  7. 人乳铁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阳性细胞株的建立,Q78
  8. 论心理学的分裂危机与整合之路,B84-0
  9. 博客应用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G633.41
  10. 公安110指挥决策业务系统,TP311.13
  11.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12. 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模式研究,G718.5
  1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东方杯帆船赛的应用研究,G80-05
  14. 智力资本视角的TMT类企业并购绩效研究,F271;F224
  15. 重组白眉蝮蛇去整合素Adinbitor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R285.5
  16. 丘脑NMDA受体在麻醉鼠大脑网络处理感觉信息中的作用,R965
  17.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利益整合,D61
  18. 国内网络游戏整合营销研究,F49
  19. 我国家电行业供应链整合分析,F426.6
  20. 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重组问题研究,F426.21
  21. 审计服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239.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的改建、扩建、重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