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蜂胶中挥发油有效成分的研究

作 者: 赵强
导 师: 张彬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
关键词: 蜂胶挥发油 萜烯类及其酯类 水蒸汽蒸馏法 常温溶剂法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法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 抗氧化作用 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 化学发光法
分类号: S8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0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蜂胶(propolis)是由蜜蜂的工蜂将采自杨树、柳树、松树等植物的幼芽和愈伤组织分泌的树脂状物质与自身的消化腺和蜡腺等腺体的分泌物混合之后形成的一种具有黏性的天然混合物。一般来说,蜂胶的基本成分为:50%的树脂,30%的蜂蜡,10%的挥发物和芳香油,5%的花粉,以及5%的其它物质。近年来,研究发现蜂胶具有多种较强的药理活性,如抗菌、消炎、抗真菌、抗病毒、抗原虫、抗滤过性病原体、增强免疫调节、抗肿瘤、抗增殖、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辐射、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局部麻醉镇痛作用、降血脂等。蜂胶挥发油,是蜂胶的重要有效活性组份之一,约为蜂胶的百分之十。目前,研究已发现蜂胶挥发油具有抗菌和抗脂质过氧化等功能。本研究主要对蜂胶挥发油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及成分鉴定、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为蜂胶挥发油作为化妆品或是药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采用传统与现代提取技术对蜂胶挥发油的提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GC/MS对相应蜂胶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水蒸汽蒸馏法、常温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的提取工艺,发现各类方法对蜂胶挥发油的提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常温溶剂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水蒸汽蒸馏法,微波辅助萃取法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0℃,液料比为11,萃取时间32min,蜂胶挥发油的得率达13.83%,其提取率是溶剂提取法的1.51倍,并且时间大大缩短为其2/45。比较萜烯类及其酯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可以看出,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蜂胶挥发油萜烯类及其酯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最高,达到80.1%,主要成分为α-桉叶油醇(30.28%)、γ-桉叶油醇(10.99%)、异麦芽酚(9.25%)、正二十烷(8.76%)、α-没药醇(7.77%)、愈创木醇(6.15%)、顺-14-二十九烯(3.98%)桉叶烷-3,7(11)-二烯(3.45%)、二十九烷(3.21%)、长叶醛(1.90%)、菖蒲烯(1.74%)、姜黄烯(1.68%)、雪松醇(1.51%)、匙叶桉油烯醇(斯巴醇)(1.51%)等;其次是超临界CO2提取法提取的蜂胶挥发油,萜烯类及其酯类成分相对含量为26.43%,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有α-桉叶油醇(6.89%)、羊毛甾醇醋酸酯(5.31%)、γ-桉叶油醇(2.97%)、羽扇豆醇(2.55%)。采用乙醇溶解法和系统溶剂法对蜂胶渣中的挥发油组分进行了分离。乙醇溶解法使萜烯类及其酯类成分的相对含量由1.18%提高到9.57%;系统溶剂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得到相对含量为38.71%的挥发油,同时得到相对含量为45.26%的含有四种黄酮成分的组分,还分离出相对含量为51.02%的油酸。采用国标和药典的方法对蜂胶挥发油13项理化指标的进行了初步鉴定。采用DPPH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蜂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三氯化铝分光光度法和福林酚法分别测定了蜂胶挥发油的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探讨了蜂胶挥发油抗氧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五种方法提取的蜂胶挥发油都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的抗氧化活性,表现为中等强度抗氧化活性,总体较蜂胶醇提物、水提物、超临界CO2萃取物弱;超临界CO2萃取的蜂胶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IC50约为50μg/mL,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约为0.75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约为1.3mg/mL;蜂胶清除DPPH的作用机理与其中的成分有关,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可以分为超临界CO2萃取的蜂胶挥发油中的萜烯类、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及总酚、蜂胶水提物中的几种含量较低的水溶性成分四类;蜂胶挥发油清除·O2-和·OH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与其中的黄酮类成分有关。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连续稀释法对蜂胶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做了探讨。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蜂胶挥发油的抗菌活性与蜂胶超临界CO2萃取物相当,两者均强于蜂胶醇提物;常温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蜂胶挥发油对黑曲霉有抑制作用,并且其效果均强于蜂胶醇提物;蜂胶挥发油样品对大肠埃希氏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蜂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氏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MIC为0.0391~0.625mg/mL;超临界CO2提取的蜂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机制可能分为以下三种情形,分别为提取方式的影响、酚类物质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与萜烯类化合物的协同作用、挥发油对细菌及真菌的作用方式。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绪论  12-35
  1.1 引言  12-13
  1.2 挥发油  13-27
    1.2.1 挥发油的性质  13-14
    1.2.2 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14-16
    1.2.3 挥发油的提取  16-20
    1.2.4 挥发油的成分分离  20-21
    1.2.5 挥发油的成分鉴定  21-23
    1.2.6 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与应用  23-27
  1.3 蜂胶挥发油  27-32
    1.3.1 蜂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28-30
    1.3.2 蜂胶挥发油的功能研究  30-32
    1.3.3 蜂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32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32-35
    1.4.1 存在的问题  32-33
    1.4.2 主要研究内容  33-34
    1.4.3 主要创新之处和科学意义  34-35
第二章 蜂胶挥发油的提取  35-58
  2.1 引言  35-36
  2.2 材料与方法  36-41
    2.2.1 材料及仪器  36
    2.2.2 蜂胶挥发油的提取实验方法  36-41
    2.2.3 GC-MS分析条件  41
  2.3 结果与讨论  41-56
    2.3.1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41-43
    2.3.2 GC-MS成分分析  43-56
  2.4 本章小结  56-58
第三章 蜂胶挥发油的分离  58-73
  3.1 引言  58
  3.2 材料与方法  58-61
    3.2.1 材料及仪器  58-59
    3.2.2 蜂胶挥发油的分离实验方法  59-60
    3.2.3 GC-MS分析条件  60-61
  3.3 结果与讨论  61-65
    3.2.1 蜂胶渣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61
    3.2.2 蜂胶渣中挥发油的分离  61-65
  3.4 本章小结  65-73
第四章 蜂胶挥发油组分鉴定  73-79
  4.1 引言  73
  4.2 材料与方法  73-75
    4.2.1 材料及仪器  73-74
    4.2.2 实验方法  74-75
  4.3 结果与讨论  75-77
    4.3.1 物理常数测定  75-76
    4.3.2 化学常数测定  76
    4.3.3 功能基的鉴定  76
    4.3.4 紫外光谱分析  76-77
  4.4 本章小结  77-79
第五章 蜂胶挥发油的抗氧化实验  79-95
  5.1 引言  79-80
  5.2 材料与方法  80-84
    5.2.1 材料及仪器  80-81
    5.2.2 实验方法  81-84
  5.3 结果与讨论  84-94
    5.3.1 含量测定  84-86
    5.3.2 蜂胶挥发油清除DPPH的测定  86-88
    5.3.3 蜂胶挥发油样品抑制超氧自由基(O_2~-)的测定  88-91
    5.3.4 蜂胶挥发油抑制羟基自由基(·OH)的测定  91-94
  5.4 本章小节  94-95
第六章 蜂胶挥发油的抑菌实验  95-106
  6.1 引言  95-96
  6.2 材料与方法  96-98
    6.2.1 材料及仪器  96
    6.2.2 实验方法  96-98
  6.3 结果与讨论  98-105
    6.3.1 抑菌圈的测定  98-100
    6.3.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100-105
  6.4 本章小节  105-106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06-109
  7.1 结论  106-107
  7.2 展望  107-109
参考文献  109-118
致谢  118-119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19

相似论文

  1. 第二代化学发光试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多中心评估,R446.6
  2.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甲醛和盐酸克伦特罗,R115
  3. 免疫化学发光法单次尿检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激发试验,R446.6
  4. 雌性幼鼠注射戈那瑞林后尿促性腺激素在HPGA功能评估中的价值,R725.8
  5. 山楂活性组份CP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R96
  6.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肠球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的研究,R446.5
  7. 流感嗜血杆菌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及耐药情况探讨,R725.6
  8. 环境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X132
  9. 人工合成抗菌肽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R96
  10. 三角帆蚌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物的筛选,S944
  11. 黄芩等中药颗粒剂的抗菌研究,R285.5
  12.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R446.5
  1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及防突变浓度研究,R96
  14.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抑制剂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研究,R96
  15. 猪链球菌对四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及耐药基因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S852.611
  16. 饲用粪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评价研究,R446.5
  17. 五倍子提取物对清除钛板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增效研究,R285
  18. 盐酸沃尼妙林在猪体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试验研究,S858.28
  19. 茶皂素超声提取-纯化新工艺及产物抗菌活性研究,TS229
  20.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体外单独和联合药物敏感性检测,R75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养蜂、益虫饲养 > 蜂产品生产加工及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