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重组研究

作 者: 涂志华
导 师: 袁中金;朱建达
学 校: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城镇密集地区 小城镇重组 理论框架 重组模式 苏州
分类号: TU98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1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长三角等城镇密集区的小城镇在多种发展机制的作用下开始剧烈的分化与重组:有的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有的走向衰落;有的与周围小城镇联合成为功能区;有的则联合为共同体;还有的专业化功能进一步强化。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小城镇分化与重组的机制,构建分化与重组的理论框架,提炼重组的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对苏州小城镇调查第一手资料和参与完成的10余项小城镇研究课题为基础,对城镇密集区小城镇重组的理论和重组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即文章的第一章、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界定、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第二部分为理论探讨,即文章的第三章。在分析小城镇重组影响因素、重组机制、重组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结构重组为手段,以功能升级为核心,生态保育为前提,产业整合为动力,空间重构为载体,社会结构变迁为促进,基础设施整合为支撑的小城镇重组理论框架。并对功能升级、产业整合、空间重构三个重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即文章的第四、五、六、七章。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根据苏州不同地区小城镇重组的差异,概括出了基于“功能—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四种小城镇重组模式,既新市镇、小城镇功能区、小城镇共同体、专业镇,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部分为政策研究,即文章的第八章。在本章中提出了小城镇重组实施对策。全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小城镇重组的理论框架,并从功能升级、产业整合、空间重构三个角度论证了这个框架。(2)概括了基于“功能—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苏州小城镇的四种重组模式,分别是新市镇、小城镇功能区、小城镇共同体、专业镇。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绪论  13-21
  1.1 概念界定  13-15
    1.1.1 城镇密集地区  13
    1.1.2 小城镇  13-14
    1.1.3 小城镇重组  14-15
  1.2 研究的缘起:小城镇为什么要重组?  15-17
    1.2.1 解决布局分散,减少资源浪费  15-16
    1.2.2 协调镇际矛盾,统筹城乡发展  16
    1.2.3 营造发展活力,培育产业特色  16-17
    1.2.4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17
    1.2.5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  17
  1.3 研究意义  17-19
    1.3.1 理论意义  17-18
    1.3.2 实践意义  18-19
  1.4 研究方法  19-20
  1.5 研究框架  20-21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30
  2.1 国内外小城镇研究概况  21-25
    2.1.1 国外小城镇研究概况  21-23
    2.1.2 国内小城镇研究概况  23-25
  2.2 小城镇重组相关研究  25-28
    2.2.1 小城镇功能升级研究  25-26
    2.2.2 小城镇产业升级研究  26
    2.2.3 小城镇空间整合研究  26-27
    2.2.4 小城镇社会变迁研究  27-28
    2.2.5 小城镇资源整合研究  28
  2.3 城镇密集地区及苏州小城镇研究  28-29
    2.3.1 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研究  28
    2.3.2 苏州小城镇研究  28-29
  2.4 文献小结  29-30
第三章 小城镇重组理论框架构建  30-62
  3.1 小城镇重组相关基础研究  30-38
    3.1.1 小城镇重组影响因素  30-31
    3.1.2 小城镇重组机制  31-34
    3.1.3 小城镇重组动力  34-38
  3.2 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38-41
    3.2.1 系统理论  38-39
    3.2.2 共生理论  39
    3.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39-40
    3.2.4 亚“中心─结构”理论  40-41
    3.2.5 模块化理论  41
  3.3 小城镇重组理论框架  41-44
    3.3.1 生态保育子系统  42
    3.3.2 功能转型子系统  42
    3.3.3 产业升级子系统  42
    3.3.4 社会变迁子系统  42
    3.3.5 空间重构子系统  42-43
    3.3.6 基础设施子系统  43-44
  3.4 功能升级与小城镇重组  44-47
    3.4.1 小城镇功能历史演化  44-45
    3.4.2 小城镇现状功能概述  45-46
    3.4.3 小城镇功能升级探讨  46-47
  3.5 产业整合与小城镇重组  47-56
    3.5.1 城镇密集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47-50
    3.5.2 城镇密集区小城镇产业整合影响机制分析  50-51
    3.5.3 城镇密集区小城镇产业整合路径  51-56
  3.6 空间重构与小城镇重组  56-62
    3.6.1 小城镇空间形态演进特征  56-57
    3.6.2 小城镇空间形态基本类型  57-60
    3.6.3 城镇密集区小城镇空间利用的问题  60
    3.6.4 小城镇空间重构方略  60-62
第四章 小城镇重组模式一:常熟新市镇建设研究  62-76
  4.1 新市镇概念、特征及适用条件  62-64
    4.1.1 新市镇概念  62
    4.1.2 新市镇特征  62-63
    4.1.3 适用条件  63-64
  4.2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概况及主要建设模式  64-67
    4.2.1 英国  64-65
    4.2.2 中国香港  65-66
    4.2.3 中国大陆  66-67
  4.3 新市镇建设意义  67-68
    4.3.1 解决体制对小城镇发展的束缚  67
    4.3.2 促进“非农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  67-68
    4.3.3 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和资源配置整合  68
    4.3.4 中心城镇功能和设施升级  68
  4.4 常熟新市镇建设研究  68-76
    4.4.1 常熟及其乡镇概况  68-70
    4.4.2 选择新市镇模式的原因和基础分析  70
    4.4.3 空间格局  70-72
    4.4.4 建设模式  72-74
    4.4.5 建设路径  74-76
第五章 小城镇重组模式二:吴江小城镇功能区建设研究  76-86
  5.1 功能区概念、特征及适用条件  76-77
    5.1.1 功能区概念  76
    5.1.2 功能区特征  76-77
    5.1.3 适用条件  77
  5.2 国内外功能区建设情况  77-78
    5.2.1 德国鲁尔工业区  77-78
    5.2.2 上海浦东外高桥功能区域  78
  5.3 功能区建设意义  78-79
    5.3.1 便于管理和协调,提高效率  78
    5.3.2 便于资源优化配置、节约资源  78-79
    5.3.3 便于形成特色、提升整体竞争力  79
    5.3.4 便于机构改革,降低行政成本  79
  5.4 吴江小城镇功能区建设研究  79-86
    5.4.1 吴江及其乡镇概况  79-81
    5.4.2 选择功能区模式的原因和基础分析  81
    5.4.3 吴江功能区建设方案  81-84
    5.4.4 建设模式  84-85
    5.4.5 建设路径  85-86
第六章 小城镇重组模式三:昆山小城镇共同体建设研究  86-95
  6.1 共同体概念、特征及适用条件  86-87
    6.1.1 共同体概念  86
    6.1.2 共同体特征  86-87
    6.1.3 适用条件  87
  6.2 国内外共同体建设情况  87-89
    6.2.1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87
    6.2.2 “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  87-88
    6.2.3 村落共同体  88-89
  6.3 昆山小城镇共同体建设研究  89-95
    6.3.1 昆山及其概况  89-90
    6.3.2 选择共同体模式的原因和基础分析  90-91
    6.3.3 昆山小城镇共同体建设方案  91-94
    6.3.4 建设模式:协作联席会议  94-95
第七章 小城镇重组模式四:苏州专业镇建设研究  95-104
  7.1 专业镇概念、特征及形成条件  95-96
    7.1.1 专业镇概念  95
    7.1.2 专业镇特征  95-96
    7.1.3 形成条件  96
  7.2 苏州专业镇建设的现状  96-100
    7.2.1 苏州专业镇类型划分  96-98
    7.2.2 苏州专业镇的主要特点  98-99
    7.2.3 专业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9-100
  7.3 苏州专业镇的建设原则和要点  100-104
    7.3.1 建设原则  100-101
    7.3.2 总体建设要求  101-102
    7.3.3 分类型建设要点  102-104
第八章 小城镇重组模式比较及对策建议  104-108
  8.1 四种模式比较  104-105
  8.2 重组的途径  105
    8.2.1 信息平台构建  105
    8.2.2 行政区划调整  105
    8.2.3 基础设施引导  105
  8.3 小城镇重组实施的主体  105-106
    8.3.1 政府  105-106
    8.3.2 企业  106
    8.3.3 社会  106
  8.4 小城镇重组实施的体制创新  106-108
    8.4.1 规划思路创新  106
    8.4.2 土地制度创新  106-107
    8.4.3 管理体制创新  107
    8.4.4 开发方式创新  107-108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108-110
  9.1 主要结论  108-109
  9.2 进一步的研究  109-110
参考文献  110-119
致谢  119-120
作者简历  120-121

相似论文

  1. 苏州市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F326.2
  2. 苏州现代生育文化建设研究,C924.21
  3. 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812.4
  4. 提高新时期对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422.62
  5.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析,F127
  6. 晚明苏州民变初探,K248
  7. 接受美学视角下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英译之研究,H315.9
  8. 苏州市初中生参与家庭体育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G812.45
  9. 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F231.5
  10. 城市人工景观特色分级方法研究,TU986
  11. 基于区域营销视角的招商引资研究,F127
  12.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X2
  1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X820.2
  14. 苏州市生态住宅现状及其评价,TU201.5
  15. 苏州城乡空间网络结构发展研究,TU984.113
  16. 基于类型学和符号学的苏州古城新建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研究,TU984.114
  17.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要素研究,TU984.13
  18. 城市天际线评价与控制研究初探,TU984
  19. 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模式研究,TU984.12
  20. 苏州环太湖地区空间管治实施研究,TU984.113
  21. 基于类型学和形态学的苏州古城新建住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TU984.1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