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六种细菌对赤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的抑制效应研究

作 者: 李丹
导 师: 段舜山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水生生物学
关键词: 锥状斯氏藻 细菌 赤潮 抑制效应 藻菌关系 酶活性
分类号: X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赤潮藻种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e)、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5)、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弧菌1(Vibrio.sp.1)、弧菌2(Vibrio.sp.2)等6种细菌为试验材料,在细菌接种密度从最低9.2×10~2cfu/ml到最高1.2×10~8cfu/ml的条件下,测定了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密度、脂肪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6种细菌对锥状斯氏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并最终杀死锥状斯氏藻细胞;菌液加热使酶失活与对照试验数据显示,酶类物质可能是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6种细菌与锥状斯氏藻共培养比该藻单独培养时,藻细胞密度均有明显降低,纤维素酶活力也均有所下降;6种菌藻共培养与相应的细菌单培养相比较,只有恶臭假单胞菌和巨大芽孢杆菌2种菌藻共培养的纤维素酶活力增加,其它4种菌藻共培养的酶活力均降低。6种细菌中弧菌-2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但弧菌2与藻共培养后,纤维素酶活性却比单培养时降低50%;6种细菌中只有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测出脂肪酶活性,枯草杆菌与藻共培养后的脂肪酶活性达到1.78个酶活力单位,分别是该细菌单培养和锥状斯氏藻单培养的10.7倍和5.4倍。巨大芽孢杆菌与藻共培养后的脂肪酶活性达到0.333个酶活力单位,分别是该细菌单培养和锥状斯氏藻单培养的1.5倍和2倍。

全文目录


1 前言  9-15
  1.1 锥状斯氏藻的特征及危害  9-10
  1.2 藻菌关系  10-13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5
2 材料与方法  15-23
  2.1 主要仪器设备  15
  2.2 材料  15-16
  2.3 藻种的培养  16
  2.4 两株海洋弧菌的保存、分离和培养  16-17
    2.4.1 两株海洋弧菌的分离  17
    2.4.2 两株海洋弧菌菌种的纯化  17
    2.4.3 两株海洋弧菌菌种的保存  17
  2.5 菌种的培养  17-18
  2.6 细胞计数和生长参数的计算  18-19
  2.7 细菌密度的测定与对数生长期的确定  19
    2.7.1 浊度测定法  19
    2.7.2 平板稀释涂布法计数  19
  2.8 纤维素酶活性的计算  19-20
  2.9 绘制藻生长标准曲线  20-21
  2.10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1
    2.10.1 酚酞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20
    2.10.2 待测样品和乳化橄榄油的制备  20-21
    2.10.3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1
  2.11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21-23
    2.11.1 葡萄糖标准溶液和DNS试剂的配制  21
    2.11.2 待测纤维素酶的制备  21-22
    2.11.3 绘制标准曲线  22
    2.11.4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2-23
3 结果  23-36
  3.1 锥状斯氏藻的生长曲线  23
  3.2 6种细菌的密度与OD值  23-24
  3.3 锥状斯氏藻与6种细菌共培养的细胞密度变化  24-29
  3.4 锥状斯氏藻受细菌胞外物抑制的细胞密度变化  29-32
  3.5 锥状斯氏藻分别与6种细菌共培养的胞外酶变化  32-36
    3.5.1 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32-35
      3.5.1.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2-33
      3.5.1.2 纤维素酶的活性  33-35
    3.5.2 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35-36
4 讨论  36-40
  4.1 锥状斯氏藻分别与6种细菌共培养后藻细胞数的变化  36-37
  4.2 锥状斯氏藻分别受6种细菌胞外物抑制的藻细胞数的变化  37
  4.3 藻菌单培养和共培养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37-38
  4.4 藻菌单培养和共培养过程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38
  4.5 微生物治理赤潮的研究与展望  38-40
5 结论  40-41
参考文献  41-49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S942.91
  2.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3.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4.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5. 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初步探究,TD926.4
  6. 光合微生物制氢菌种连续培养系统及其装置研究,TQ116.2
  7. 环境因子对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S685.11
  8.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9.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10.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11.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2. 棘胸蛙非特异性免疫在多种环境胁迫下的反应特征,Q958.1
  13.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14.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5.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制及其溶藻物质特性的研究,X173
  16. 环境胁迫对棘胸蛙(Paa spinosa)抗坏血酸及其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Q958.1
  17. 酸模根际产铁载体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Q93-33
  18.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19.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20. 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S572
  21. 茄子青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微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S436.41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