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研究

作 者: 张旭
导 师: 王峰
学 校: 江南大学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 互动性思维 数字化公共艺术 互动 受众
分类号: J12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计算机的诞生、网络的迅速普及、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成为真实的现代生活方式。随着web2.0、3G、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和服务平台的使用和普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悄然而致。数字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已然无法脱离数字技术而存在,公共艺术是随着时代的进阶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发展。数字技术为公共艺术实现新的功能与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与心理认知的转变也对公共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公共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由公共艺术发展而来,也就使得其必须具有公共艺术的特征;究其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数字化公共艺术又具有数字艺术的形式语言;而数字化公共艺术的表现较传统公共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媒介的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感官呈现使得数字化公共艺术成为公众的饕餮盛宴。本文以互动性思维 的学位论文">互动性思维为切入点,通过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公共艺术理论与案例研究,更多的从受众角度出发思考数字化公共艺术。通过对数字化公共艺术、互动性思维及其关系与作用的阐述,并对公共艺术受众进行需求调查与分析;通过数字化公共艺术的语言传达及发展的阐述,并对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进行访谈来了解公众及艺术从业人员对公共艺术的期望及观点。全文收集、调研、分析了大量的数字化公共艺术及相关作品,并通过作品分析来论证观点;通过大量表格梳理文章的结构;最后以作品创作的形式具体阐述全文观点及互动性思维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作用。文章的意义在于,使公众积极的参与到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在作者搭建的艺术平台上施展受众的艺术才华。在作品的创作及展示过程实现互动性思维的全程指导,促使数字化公共艺术建立新型的作品与公共空间、作品与作者、作品与受众、作者与受众关系。从而达到数字化公共艺术服务受众、满足受众需求的目的,探索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思路。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5
  1.1 研究的社会背景  8-9
    1.1.1 数字化生存  8
    1.1.2 公众认知与审美的变化  8-9
  1.2 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9
  1.3 研究的目的  9
  1.4 概念界定  9-12
    1.4.1 数字化  9-10
    1.4.2 公共艺术  10
    1.4.3 数字化公共艺术  10-11
    1.4.4 互动  11
    1.4.5 思维  11
    1.4.6 互动性思维  11-12
  1.5 研究的创新点  12
  1.6 基本思路和主要问题  12
  1.7 研究现状  12-13
    1.7.1 国外研究概述  12
    1.7.2 国内研究概述  12-13
  1.8 研究方法  13
  1.9 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13-14
  1.10 论文结构图  14-15
第二章 数字化公共艺术概述  15-26
  2.1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缘起  15-17
    2.1.1 启蒙于公共艺术  15
    2.1.2 数字时代产生的艺术形式  15-17
    2.1.3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诞生  17
  2.2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  17-21
    2.2.1 萌芽——源于动态雕塑  18-19
    2.2.2 发展——兴于大工业发展  19-20
    2.2.3 兴盛——盛于数字化时代  20-21
  2.3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特性  21-22
    2.3.1 公共性  21
    2.3.2 互动性  21
    2.3.3 科技性  21
    2.3.4 体验性  21-22
    2.3.5 交叉性  22
    2.3.6 其他  22
  2.4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22-25
    2.4.1 多媒介的表现  22-25
    2.4.2 多感官的表现  25
  2.5 本章小结  25-26
第三章 互动性思维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中的作用与意义  26-35
  3.1 互动性思维与思维的关系  26
  3.2 互动性思维的特点  26-27
    3.2.1 多维度  26-27
    3.2.2 交融性  27
    3.2.3 活动性  27
  3.3 互动性思维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中的导向作用  27-32
    3.3.1 信息转换作用  28-29
      3.3.1.1 信息转换的过程  28
      3.3.1.2 信息转换的呈现  28-29
    3.3.2 交流体验作用  29-32
      3.3.2.1 基于人类行为的交流体验(动作和姿势)  29-30
      3.3.2.2 基于界面的交流体验(接触界面)  30-31
      3.3.2.3 基于社会网络的交流体验  31
      3.3.2.4 基于虚拟空间场景的交流体验  31-32
  3.4 互动性思维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中的意义  32-34
    3.4.1 以互动性思维建立各要素间的新关系  32-34
    3.4.2 互动性思维的公众体验  34
  3.5 本章小结  34-35
第四章 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的语言传达  35-48
  4.1 语言传达的意义  35
  4.2 五感语言传达  35-44
    4.2.1 视觉语言  36-40
      4.2.1.1 基于屏幕的视觉语言传达  36-38
      4.2.1.2 基于造型的视觉语言传达  38-39
      4.2.1.3 基于灯光的视觉语言传达  39-40
    4.2.2 听觉语言  40-41
      4.2.2.1 基于通讯网络的听觉语言传达  40-41
      4.2.2.2 基于外部感应的听觉语言传达  41
    4.2.3 触觉语言  41-42
      4.2.3.1 基于触摸屏幕的触觉语言传达  41-42
      4.2.3.2 基于触摸行为的触觉语言传达  42
    4.2.4 嗅觉语言  42-43
    4.2.5 味觉语言  43-44
  4.3 心理语言传达  44-46
    4.3.1 心理感知  44-45
    4.3.2 心理易位  45-46
  4.4 双向语言传达  46-47
    4.4.1 被动——单向语言传达  46
    4.4.2 互动——双向语言传达  46-47
  4.5 本章小结  47-48
第五章 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48-64
  5.1 现状——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分析  48-53
    5.1.1 国外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  48-50
    5.1.2 国内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概况  50
    5.1.3 国内部分城市现有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分析  50-53
  5.2 需求——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受众需求  53-60
    5.2.1 受众需求调查的必要性  53
    5.2.2 受众需求调查问卷  53-56
      5.2.2.1 问卷构成  53-54
      5.2.2.2 问卷内容(详见附录)  54
      5.2.2.3 问卷发放、回收及数据处理  54-56
    5.2.3 问卷分析(数据表格见附录3)  56-60
      5.2.3.1 调查受众人口分析:参见表5-5  56
      5.2.3.2 题目分析  56-59
      5.2.3.3 综合分析  59-60
  5.3 未来——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  60-63
    5.3.1 相关专业人员访谈及分析  60-63
      5.3.1.1 访谈目的  60
      5.3.1.2 访谈对象  60
      5.3.1.3 访谈方法及过程  60-61
      5.3.1.4 访谈内容  61-62
      5.3.1.5 访谈分析  62-63
    5.3.2 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必然趋势  63
  5.4 本章小结  63-64
第六章 创作实践  64-70
  6.1 创作理念与方法  64-65
  6.2 创作元素分析  65
  6.3 创作过程  65-70
结语  70-72
  1 数字技术介入的必然性  71
  2 互动性是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归属  71
  3 问题与讨论  71-72
致谢  72-73
参考文献  73-76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6-77
附录2:公共艺术受众需求调查问卷  77-78
附录3:受众需求调查问卷数据表格  78-82
附录4:访谈内容  82

相似论文

  1.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2.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3. 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C912
  4.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5.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6. 小学语文教材风波修辞析,G623.2
  7.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8. 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G637
  9.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10. 面向受众需求的电视购物节目编排策略研究,G222.3
  11.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G623.2
  13.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G633.951
  14. 数字电视互动应用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15. 面向数字电视的高清互动展示系统的研究和实现,TN949.197
  16. 病毒营销传播研究,G206
  17. 政府与企业节能减排互动机制研究,D922.68
  18.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研究,G633.41
  19. “人肉搜索”的社会学研究,C912.6
  20. IPTV导视系统的人性化研究,TN949.292
  21. 中国情感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探析,G222

中图分类: > 艺术 >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艺术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