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毕氏海蓬子耐盐基础生理的研究

作 者: 王丽燕
导 师: 赵可夫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毕氏海蓬子 玉米 X-ray微区分析 离子区域化 光合速率 叶绿体超微结构 渗透调节能力
分类号: Q9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14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毕氏海蓬子是一种耐盐性较强的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实验以毕氏海蓬子和玉米为材料,进行NaCl处理,分析它们对盐胁迫的基础生理响应,并对海蓬子的耐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盐处理对两种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NaCl处理条件下,毕氏海蓬子的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300mmol/LNaCl是其最适生长盐度,高于或低于此盐度时,生长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在盐处理时,整株鲜重和干重随盐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两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盐渍环境的反应也不同,随盐处理浓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毕氏海蓬子鲜重及干重基础上的根冠比下降,而玉米鲜重及干重基础上的根冠比呈上升趋势。 2.盐处理对两种植物根和地上部Na~+、K~+、Cl~-含量的影响 两种植物地上部及根部Na~+、Cl~-含量都随盐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毕氏海蓬子主要将Na~+、Cl~-储存在地上部,而玉米主要将Na~+、Cl~-储存在根部。随盐处理浓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K~+含量明显下降。海蓬子地上部能保持较高的Na/K比,100mmol/LNaCl处理10天时,其比值可达11左右,远远高于玉米地上部Na/K比,100mmol/LNaCl处理10天时,玉米地上部Na/K比仅为2.5。 3.盐处理对两种植物Na~+亚细胞定位格局的效应 通过对玉米和海蓬子不同细胞区域Na~+含量X-ray微区分析研究表明,盐处理条件下海蓬子和玉米地上部质外体、细胞质及液泡中的Na~+含量均明显升高。海蓬子主要将运输到地上部的Na~+储存在液泡中,其液泡区域化Na~+的能力强于玉米。海蓬子液泡中的Na~+含量可达细胞质中Na~+含量的4.03倍,玉米液泡中的Na~+含量为细胞质中Na~+含量2.98倍。同时结果还表明海蓬子将共质体中的Na~+转运入细胞质的能力强于玉米。 4.盐处理对两种植物光合速率及Fv/Fm、Fv/Fo的影响 一定盐度促进了海蓬子的光合速率,在300mmol/LNaCl处理时,光合速率值最大,为对照的144.7%,在600mmol/LNaCl处理时,光合速率值下降,为对照的92.2%。玉米的光合速率随盐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都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 在100-300mmol/LNaCl处理时,毕氏海蓬子的Fv/Fm、Fv/Fo升高,600mmol/LNaCl处理时毕氏海蓬子的Fv/Fm、Fv/Fo降低,表明只有高盐度时才对毕氏海蓬子光能转化机构的完整性及PSII的潜在活性造成伤害。盐处理时玉米的Fv/Fo、Fv/Fm均值降低。功示蹄滋又学研于户才笋诬方了珍丈 5.盐处理对两种植物的细胞汁液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盆处理后两种植物的细胞全十液渗透势均降低,但玉米的渗透调节能力远远低于海蓬。100mmol/L NaCI处理时,海蓬子地上部细胞汁液的渗透调节能力为1.12MPa,而相同盐度处理时玉米的渗透调节能力仅为O.6lMPa。 6.盐处理对两种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海蓬子和玉米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均在一定盐度下受到破坏,但海蓬子的叶绿体在高盐度下(600mmol/LNaCI)才表现出叶绿体双层膜部分的损坏,类囊体肿胀,基粒间的连接断裂,300mmol/L NaCI处理时未见叶绿体结构的变化。玉米在100mmol/LNaCI处理时叶绿体结构就受到明显破坏。 总之,毕氏海蓬子具有较强的适应盐渍环境的能力,3O0mmol/L NaCI是其最适生长盆度。在盐渍条件下,毕氏海蓬子主要将Na+储存在地上部,且主要将进入地土部的Na+储存于液泡中,毕氏海蓬子地__上部始终保持较高的N留K比,渗透调节能力强,时一绿体结构不易受损害,这些特点决定了毕氏海蓬子具有较强的抗盐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7
综述  7-14
实验  14-36
  (一) 盐胁迫下海蓬子基础生理的研究  14-26
  (二) 盐敏感植物玉米对盐胁迫的响应  26-36
讨论  36-39
参考文献  39-45
致谢  45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3.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4.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5.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6.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7.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8.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9.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0.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1.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2.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3.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4.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5.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6.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7.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8.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19.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20.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21.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