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异常交易量”视角的价量关系探索性研究

作 者: 万力
导 师: 黎实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数量经济学
关键词: 异常交易量 零投资组合 参照收益组合 “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 股票可视性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17年的历程,其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相对应,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不断深化、推陈出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中国股市在其前进的道路上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提出许多新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对它的认识与理解正处于不断丰富与深化的阶段。认识与理解股票市场应首先从市场交易行为入手,从交易行为所呈现的特征出发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市场深层次的内容,从而达到对其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市场交易行为最直观的表现便是股价与交易量,过去和现在的股价和交易量反映了几乎所有的市场信息。对由价格和交易量所反映的交易行为的观察、描述直至分析并得出结论是认识市场最为直接的途径。随交易的发生交易价格和交易量是同时产生的,在单独研究价格或交易量自身特性的同时,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两个变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价量关系理论一直是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相对历史较短且在特殊国情下产生、发展的中国股票市场而言,为了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也必定离不开研究价量关系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并应该在借鉴国外研究的思想和结论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本国市场的特性,创造性地去发现市场上可能存在的客观规律。国内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价量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所做的开拓性工作较少,更为多数的还是运用国外研究的已有成果对国内证券市场的价量关系进行数据验证,而且所研究的视角基本局限在国外研究所提出的范围之内。而国外的价量研究成果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足。例如,在价格和成交量的数量特征方面,对于异常数量,对于异常数量变化都很少进行系统地识别、分析和研究。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本文希望尝试性地从“异常交易量”这一视角去分析价量关系,认识“异常交易量”,探索“异常交易量”与市场价格可能存在的联系,并解释这一联系的客观规律性。以这样一个研究主线开始一次基于“异常交易量”视角的价量关系研究的探索和尝试。第一部分,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价量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系统整理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了其中的两点不足,认为价量研究的工作还有许多可以拓展之处,而前人的研究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这两点不足可以是一种思路的选择。由此提出了本文基于“异常交易量”的研究视角,并引出了三个非常关键的研究问题:(1)如何界定异常交易数量,标准是什么?(2)异常交易数量对交易价格到底有无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这一影响或这一系列影响究竟是什么?(3)异常交易数量对交易价格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部分,针对上述本文探索性研究的三个方面,以实证研究设计为起点工作,确定数据来源及指标,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判断“异常交易量”的标准,给出“异常交易量”的识别方法,进行股票分类和投资组合设计,力图使“异常交易量”与价格(收益)这一重要的市场行为变量相关联,并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实证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后面基于“异常交易量”的实证分析提供准备。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设计,对中国上证A股市场进行了“异常交易量”及其与收益关系的初步分析。分析发现:出现了正的异常交易量冲击的股票接下来产生了正的超常收益,而出现了负的异常交易量冲击的股票接下来产生了负的超常收益。把这两种效应合并在一起,提出“‘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这一概念。这个效应在日样本数据和周样本数据中都可以看到,而且至少持续10个交易日,并且所有规模组股票都存在这一效应。由此说明了对于单个股票而言,如果相对于它一般的交易水平,在某一时期出现了异常的交易量(过大或过小),那么这其中包含了接下来股票收益的重要信息。为了对这一效应进行解释,本文首先想到股票收益的短期自相2关性,而实证分析发现,“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在那些在异常交易时期发生了很微小的股价变化或者根本没有股价变化的股票中仍然广泛存在着,交易量冲击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力并不需要“股价较大变动”这一条件。收益的短期自相关性无法解释“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第四部分,本文先后以前人价量研究的结论为线索进一步分析了“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多种可能的成因。为了分析“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被公司公告效应解释的可能性,本文将盈余公告和分红公告附近时期的样本予以剔除,结果是这一效应没有受到影响。公司公告效应不能解释“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系统风险同样不能解释这一效应。实证结果是,已经经历了非正常的较大交易量的股票的β系数和已经经历了非正常的较小交易量的股票的β系数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然后,“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也并非依赖于交易量测度的特殊性,使用“交易量加权策略序列”、“交易量市场占比指标”以及“周内平直化交易量序列”三个新的交易量测度进行重新实证,仍然得到了近似的结果。最终,本文推测“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可能是由于交易量异常这一特殊市场表现导致了股票可视性的变化,使对其的关注和分析受到了影响,进而以一定的可能性影响到了投资者对它的兴趣和需求,并最终影响了价格。前人的研究中有类似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也从理论和中国股市现实情况两方面对这一解释的合理性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五部分,对本文研究结论做了总结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至此,完成了基于“异常交易量”视角对价量关系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研究。本文中可能略显一些特色的地方是:第一,在研究视角上,直接找准“异常交易量”作为切入点,并尝试性地单独分析“异常交易量”本身对价格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在价量分析中顺带提及“异常交易量”。第二,在“异常交易量”的界定上,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异常交易量”的判断标准,将“异常交易量”与通常所说的绝对水平的“大交易量”和“小交易量”严格区别开来,不是单一地在绝对水平上予以判断,而是更强调通过在一个时期内进行相对比较来识别它。第三,在“异常交易量”影响的分析上,不是简单地将个股的异常交易量与该股的价格结合起来研究,而是体现了组合投资的思想,分析的是“异常交易量”股票组合与该组合收益的联系,克服了分析个股价量关系时由于个股特殊性较强所引起的对分析结论一般性的置疑,并且也有利于从投资实务角度分析基于“异常交易量”组合策略的盈利可能性,使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价值。另外,本文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体现一定的主观性,但作者对这些主观探索性的思维及研究工作是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一方面并不强调所做的每一步都绝对的科学可靠,更多地注意了主观设想与现有理论及实践的靠近,使每一种探索尽可能地在主观性之下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珍惜每一次探索、尝试的机会,大胆设想,努力实证,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研究中还注意了体现与前人研究的联系性。限于作者在本研究领域的初步涉足,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更多的是在前人研究思路及成果的基础上去找寻线索,在分析中注意保持与前人研究的联系,尽可能地做到既体现本研究的探索性、尝试性,又使这样的探索和尝试不脱离价量研究领域的重心和价值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1
1. 绪论  11-15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3
  1.2 本文的目的及篇章结构  13-14
  1.3 本文研究特色  14-15
2. 国内外价量研究综述  15-26
  2.1 价量关系的研究综述  15-23
    2.1.1 交易量与绝对价格变化  15-18
    2.1.2 交易量与价格变化本身  18
    2.1.3 交易量与价格变化因果关系  18-20
    2.1.4 交易量与市场波动  20-21
    2.1.5 交易量与资产定价  21-22
    2.1.6 对交易量本身的研究  22-23
  2.2 国内外价量研究的不足  23-24
  2.3 “异常交易量”分析视角的提出  24-26
3. 实证研究设计  26-37
  3.1 数据来源及选择  26-28
    3.1.1 数据来源  26
    3.1.2 样本及时间跨度的选择  26-27
    3.1.3 数据样本频率的选择  27
    3.1.4 指标选择  27-28
  3.2 研究方法设计  28-34
    3.2.1 样本区间设计  28-29
    3.2.2 异常交易量及异常交易量股票的判断标准  29-30
    3.2.3 股票按交易量及流通规模的分组  30-31
    3.2.4 投资组合构建  31-34
  3.3 主要假设及检验途径的设计  34-37
4. “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及成因初步分析  37-51
  4.1 实证分析结果及“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的提出  37-45
  4.2 “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成因的初步探索  45-46
  4.3 收益短期自相关性与“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  46-51
5. “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成因的进一步分析  51-65
  5.1 公司公告与“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  51-54
  5.2 系统风险与“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  54-56
  5.3 交易量测度与“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  56-61
  5.4 股票“可视性”与“异常交易量――收益”效应  61-65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5-67
参考文献  67-70
附录  70-97
后记  97-98
致谢  98-99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9

相似论文

  1. 市场信息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F830.91
  2. 中国股票市场指数调整效应研究——关于上证180指数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F832.5
  3. 中国证券市场发行权证的微观效应研究,F224
  4. 对我国股票市场高交易量收益溢酬现象的实证检验,F832.51
  5. K公司计划及预测改进对于合理库存配置的研究,F224
  6.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7. 沪深300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8. 中国真实城镇失业率的估算及奥肯定律的再检验,F224
  9. 地州级卷烟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研究,F224
  10. 对食品企业员工认知水平及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F224
  11.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F224
  12. 社会保障对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探析,F124.7;F224
  13.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F124.7;F224
  14. 智力资本视角的TMT类企业并购绩效研究,F271;F224
  15. 中石化A公司培训效果评估改进研究,F426.72;F224
  16. 基于SEM的大学生运动鞋消费及抱怨行为研究,F426.86;F224
  17. 乳制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F224
  18. 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F752.6;F224
  19. 对外经济的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1978-2009),F752;F224
  20. 企业安全效益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F272;F224.5
  21. 肥城煤炭配送中心配煤模型研究,F259.2;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