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用单细胞PCR方法研究青岛近海一株鳍藻的遗传特征

作 者: 李萍
导 师: 于仁成;周名江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
关键词: 有害赤潮 单细胞PCR 鳍藻 LC-MS 亚历山大藻
分类号: X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8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有害赤潮研究。其中,单细胞PCR方法是对难以室内培养的有害赤潮藻种进行遗传特征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本实验尝试建立微藻的单细胞PCR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鳍藻研究。应用室内培养的亚历山大藻,研究了微藻的单细胞PCR方法,并对藻细胞的固定和保存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研究中常用的甲醛固定方法只能用于短期保存样品(少于5天),而乙醇固定、鲁格氏液固定、或者在-20℃下冷冻保存的样品,在较长的时间后(60天)仍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PCR扩增结果。应用单细胞PCR方法,对青岛近海采集的鳍藻进行了研究,扩增并测定了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 rDNA和ITS区的部分序列信息。通过分析软件对所得到的鳍藻序列信息与基因库中已知的鳍藻序列信息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根据ITS和LSU序列信息构建的系统进化树都显示,本文采集的鳍藻藻种与国外报道的圆形鳍藻聚为一支,初步确定采集的鳍藻应为圆形鳍藻,对该藻种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也支持这一结果。该藻种部分LSU rDNA序列与欧洲同种鳍藻相似度达到99%,与其它等鳍藻遗传距离在18%-20%之间。测定的ITS区序列与同种圆形鳍藻有62个碱基的差异,与LSU rDNA序列相比,ITS序列变异更大。应用LC-MS方法对该鳍藻的进行了DSP毒素分析,结果未检测到OA或DTX1毒素。这是我国首次应用单细胞PCR方法对鳍藻开展的研究工作,首次报道了我国鳍藻的核糖体部分序列信息。圆形鳍藻在青岛近海海域是初次报道,显示了单细胞PCR方法在鳍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引言  11-14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4-28
  2.1 分子生物学在藻类中的应用  14-15
  2.2 单细胞PCR 方法概述  15-20
  2.3 鳍藻研究概述  20-28
第三章 单个甲藻细胞 PCR 方法的研究  28-37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8-30
  3.2 结果  30-32
  3.3 讨论  32-36
  3.4 小结  36-37
第四章 青岛近海采集鳍藻样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毒性分析  37-51
  4.1 青岛近海采集鳍藻样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7-48
  4.2 青岛近海采集鳍藻样品的毒性分析  48-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63
完成与发表文章目录  63-64
致谢  64-65
附录  65-67

相似论文

  1. 烟草物料中药用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S572
  2. 血浆中决奈达隆和活性代谢产物SR35021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R96
  3. 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R285.5
  4. 河豚毒素的中毒、检测及评价,R155.5
  5.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MRJP2基因的原核表达,Q78
  6. 地西泮的质量研究,R927.2
  7. 卷烟主侧流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和气相自由基分析技术的研究,TS411
  8. 炔丙基半胱氨酸吸收特性的研究,R96
  9.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Q943
  10. 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代谢物组的初步研究,Q936
  11. 基于LC-MS技术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代谢特征及平肝方药的干预研究,R259
  12. 枯草芽孢杆菌rbsK基因和tkt基因的敲除对核黄素发酵的影响,TQ927
  13. 薜荔隐头果原花色素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S667.9
  14. 降糖药格列齐特和复方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R96
  15. 两种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血浆样品测试方法的建立及应用,R96
  16. 无角毛有害赤潮藻显微图像自动识别系统,TP391.41
  17.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衰亡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Q943
  18. 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植物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S513
  19. 磷酸川芎嗪对硝苯地平药动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R96
  20.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体内兰索拉唑药代动力学及其5-羟基代谢通路的影响,R96
  21. 香豆雌酚的提取分离及人群摄入量评估,R28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