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英汉“恐惧”隐喻的比较研究

作 者: 刘俏
导 师: 高志怀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恐惧隐喻 相似 差异
分类号: H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对隐喻的研究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隐喻(metaphor)传统上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是有异于一般语言的用于修饰文体的语言。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隐喻上升到思维领域其认知功能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推动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Richards (1936)论述了隐喻的要素、特征等,并最先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Black (1963)提出了隐喻创造相似性这个观点。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Lakoff & Johnson(1980)首次将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独立理论提出并进行分析,这一提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Lakoff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源域”、“目的域”、“恒定性”和“映射”等概念。简单来说,隐喻就是用一个领域内的语言来解释说明另一个领域内的事物和经验。语言的源领域称为“源域”,与之相对应的被称为“目的域”。这些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大家讨论隐喻性语言现象和其他概念现象时所共同使用的术语。在这个框架里所做出的一些发现和这个框架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其他的研究领域之中,这些领域既包括语言学领域,也包括语言学之外的其他领域。根据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类。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涉及感觉、生理、行为、经验、认知和概念化等方面。大多数情感来自认知解释,人的认知周而复始,不断深化,使人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感觉,并做出一定的反应,构成情感。人的感情丰富多彩,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然而这些情感都是抽象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很多语言学家都对情感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一些语言学家对英、汉情感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的研究显示,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情感概念隐喻。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恐惧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语料的分析,去研究它们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表达的异同,探讨共同的经验和文化差异对恐惧隐喻的影响。英汉语中的恐惧隐喻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与此同时,俩者之间的差异也而是显而易见的。情感隐喻都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有共同的生理基础,所以不同的语言也有相同之处,而不同的文化模式对情感隐喻的影响造成了差异。

全文目录


Abstract in English  4-6
Abstract in Chinese  6-10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0-12
Chapter Two Review of Literature  12-21
  2.1 Background of Metaphor Studies  12-16
    2.1.1 Classical View of Metaphor  12-15
      2.1.1.1 Comparison View  12-13
      2.1.1.2 Substitution View  13-14
      2.1.1.3 Interactive View  14-15
    2.1.2 Contemporary View of Metaphor  15-16
  2.2 Emotion  16-18
  2.3 Emotion Metaphor  18
  2.4 Fear Metaphor  18-21
Chapter Thre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1-33
  3.1 Conceptual and Linguistic Metaphor and Metaphor System  21-22
  3.2 Mapping  22-23
  3.3 The Notion of Embodiment  23-25
  3.4 Image Schemas  25-26
  3.5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6-29
    3.5.1 Universality  26-28
    3.5.2 Systematicity  28-29
  3.6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9-33
    3.6.1 Structural Metaphor  29-30
    3.6.2 Ontological Metaphor  30-31
    3.6.3 Orientational Metaphor  31-33
Chapter Four Classifications of Metaphors for “Fear”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33-52
  4.1 Similar Fear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3-45
    4.1.1 Fear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  33-35
    4.1.2.Fear is a Hidden Enemy  35-36
    4.1.3.Fear is an Illness  36-37
    4.1.4 Fear is an Insanity  37-39
    4.1.5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ear Stand for ever  39-45
  4.2 Different Fear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45-52
    4.2.1 Different Fear Metaphors in English  45-46
    4.2.2.Different Fear Metaphors in Chinese  46-52
Chapter Five Cause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Fear”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52-65
  5.1.C auses of Similarities: Shared Experience  52-53
  5.2.C ultural Relativity as Causes of Differences  53-65
    5.2.1 Cultural and Language  53-54
    5.2.2 Cultural Influences on Metaphor  54-56
    5.2.3 The “Doctrine of the Four Humors”  56-60
    5.2.4 The Theory of Yin-Yang in Chinese Philosophy  60-62
    5.2.5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62-65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5-68
Bibliography  68-74
Acknowledgements  74

相似论文

  1. 基于句法特征的代词消解方法研究,TP391.1
  2. 多邮件自动文摘的关键技术研究,TP391.1
  3. 个性化检索中相似用户群的获取与更新,TP391.3
  4. 基于行为特征的IRC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TP393.08
  5.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6.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7.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8.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9.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10.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11. 基于相似度计算的编程题自动评判方法研究,TP312.1
  12.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3.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15.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16. 抗倒伏油菜根、茎解剖结构及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S565.4
  17.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8. 平顶山烤烟综合质量评价及与美国烤烟的对比分析,S572
  19.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20. 棉纤维起始发育优势基因表达谱和三个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S562
  21.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写作、修辞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