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须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作 者: 方敏
导 师: 宫智勇
学 校: 武汉工业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玉米须 皂甙 黄酮 多糖 生物活性
分类号: TQ4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须生物活性物质(玉米须皂甙、玉米须黄酮、玉米须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探索,确定了活性物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玉米须皂甙提取的最佳工艺的条件为:乙醇浓度80%、固液比为1:25、提取温度70℃的条件下提取3h较合适,此时皂甙的提取率为2.41%;玉米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的条件为:乙醇浓度40%、固液比为1:25、提取温度80℃的条件下提取2h较合适,此时黄酮的提取率为1.67%;玉米须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的条件为:提取温度90℃、固液比为1:30的条件下提取3h较合适,此时多糖的提取率为4.76%。本文首次探讨了玉米须皂甙的测定方法,得出以7%香草醛-冰乙酸溶液和0.8mL高氯酸溶液为显色剂,显色时间为20min,显色温度为70℃时比色体系最稳定。在540nm下测定,所得回归方程为y=0.0073x+0.0172(R2=0.9904)线形可靠,曲线显著,相对标准差RSD=1.11%,失拟性小,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3%。在对玉米须活性提取物急性毒性评价的实验中得出受试物的LD50>21.50g/kg,属无毒级。采用DPPH和FRAP两种方法对玉米须黄酮、多糖、皂甙三种活性物质进行了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三种物质对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分别为77.18%(玉米须黄酮)、60.24%(玉米须多糖)和90.39%(玉米须皂甙)此时,总的抗氧化能力FRAP值依次为271.65、691.04和462.52μmol/L,本实验首次发现:玉米须多糖、皂甙具有抗氧化活性,且玉米须皂甙的抗氧化活性比玉米须黄酮、多糖更强。同时还对玉米须活性提取液进行了抗菌活性及抗诱变能力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玉米须活性物质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0.8g/mL;玉米须活性物质提取液对有敌克松(TA98)、叠氮钠(TA100)和2-氨基芴诱导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回复突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综合开发利用玉米须资源提供参考,为玉米须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1章 绪论  11-19
  1.1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研究  11-13
    1.1.1 多糖类  11
    1.1.2 黄酮类  11-12
    1.1.3 皂苷类  12
    1.1.4 烷烃类成分  12
    1.1.5 挥发性成分  12
    1.1.6 有机酸  12-13
    1.1.7 其他  13
  1.2 玉米须活性物质的其他研究  13-16
    1.2.1 活性物质的提取  13-14
    1.2.2 生理功能的研究  14-16
  1.3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6-18
    1.3.1 课题背景  16-17
    1.3.2 研究目的  17-18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8-19
第2章 玉米须皂甙的提取  19-34
  2.1 引言  19
  2.2 材料与仪器  19-20
    2.2.1 材料与试剂  19
    2.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19-20
  2.3 实验方法  20-23
    2.3.1 玉米须皂甙的提取  20
    2.3.2 玉米须皂甙测定方法的建立  20-21
    2.3.3 改进测定方法后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2
    2.3.4 玉米须皂甙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22
    2.3.5 正交试验  22-23
  2.4 结果与讨论  23-33
    2.4.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24
    2.4.2 稳定性试验结果  24
    2.4.3 工作曲线的绘制  24-25
    2.4.4 精密度实验结果  25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5-26
    2.4.6 最佳测定条件的确定  26-28
    2.4.7 改进测定方法后绘制的标准曲线  28-29
    2.4.8 玉米须皂甙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9-32
    2.4.9 正交实验结果  32-33
    2.4.10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33
  2.5 小结  33-34
第3章 玉米须黄酮的提取  34-42
  3.1 前言  34
  3.2 材料与仪器  34-35
    3.2.1 材料与试剂  34-35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35
  3.3 实验方法  35-37
    3.3.1 玉米须黄酮的提取  35
    3.3.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35-36
    3.3.3 黄酮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36-37
    3.3.4 正交试验  37
  3.4 结果与讨论  37-41
    3.4.1 玉米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7-40
    3.4.2 正交实验结果  40-41
    3.4.3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41
  3.5 小结  41-42
第4章 玉米须多糖的提取  42-49
  4.1 引言  42
  4.2 材料与仪器  42-43
    4.2.1 材料与试剂  42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42-43
  4.3 实验方法  43-44
    4.3.1 玉米须多糖的提取  43
    4.3.2 玉米须多糖含量的测定  43-44
    4.3.3 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44
    4.3.4 正交试验  44
  4.4 结果与讨论  44-48
    4.4.1 玉米须多糖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44-46
    4.4.2 正交实验结果  46-47
    4.4.3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47-48
  4.5 小结  48-49
第5章 玉米须活性物质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49-55
  5.1 引言  49
  5.2 材料与仪器  49-50
  5.3 实验方法  50-51
  5.4 结果与分析  51-54
  5.5 小结  54-55
第6章 玉米须活性物质抗氧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55-62
  6.1 引言  55
  6.2 材料与仪器  55-57
    6.2.1 材料与试剂  55-56
    6.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56-57
  6.3 实验方法  57-59
  6.4 结果与讨论  59-61
    6.4.1 玉米须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结果  59
    6.4.2 玉米须活性物质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59-60
    6.4.3 玉米须活性物质提取液抑菌作用结果  60
    6.4.4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60-61
  6.5 小结  61-62
第7章 玉米须活性提取物抗诱变活性研究  62-70
  7.1 引言  62
  7.2 材料与仪器  62-63
    7.2.1 材料与试剂  62-63
    7.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63
  7.3 实验方法  63-66
    7.3.1 培养基及S_9混合溶液的配制  63-64
    7.3.2 菌株的增菌培养及鉴定  64
    7.3.3 自发回变率的测定  64-65
    7.3.4 致突变物致突变能力的测定  65
    7.3.5 玉米须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65
    7.3.6 玉米须活性物质提取物对TA98、TA100生长的影响  65-66
    7.3.7 抗诱变能力的测定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66
  7.4 结果与讨论  66-69
    7.4.1 菌株的鉴定结果  66-67
    7.4.2 自发回变率的测定结果  67
    7.4.3 致突变物致突变能力的测定结果  67
    7.4.4 玉米须活性提取物的含量测定结果  67
    7.4.5 玉米须活性物质提取物对TA98、TA100生长影响的结果  67-68
    7.4.6 抗诱变能力测试结果  68-69
  7.5 小结  69-70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70-72
参考文献  72-80
致谢  80-81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1-82

相似论文

  1.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2. 金花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结构的研究,S567.19
  3. 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S793.9
  4. 南海多室草苔虫和脆灯芯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R284
  5. 两株南海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R284
  6.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7. 侧柏叶化学成分提取及活性功能研究,R284
  8.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9. 酢浆草提取物体外抗肿瘤和抗氧化研究,R285
  10. 鸭源鸡杆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抗脂多糖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S858.32
  11.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12. 几种抗生素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TS252.54
  13.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14. 预氧化强化生物活性炭滤池除氮效能及机理研究,X703
  15. 水稻黄单胞菌cl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5.111.4
  16. 施肥和密度对留兰香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S573.9
  17. 大豆异黄酮浸种对栽培大豆和滩涂野大豆亲本及其杂交后代幼苗盐害的缓解效应及其机理,S565.1
  18. 金针菇水溶性物质与不溶性残渣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S646.15
  19. PCV2分离株增殖特性研究及板蓝根多糖、黄芪多糖对PCV2体外复制的影响,S858.28
  20. 唾液酸近氨基端结构域功能及脂多糖对PRRSV诱导IFN-α的影响研究,S858.28
  21. 麦冬高异黄酮和杜英生物碱的研究,R28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制药化学工业 > 中草药制剂的生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