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终结还是拯救?

作 者: 寇爱林
导 师: 金延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 传统哲学 哲学危机 终结 拯救
分类号: B0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如果说,“什么是哲学?”是个谜,那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就是谜中之谜。他的哲学观主要体现为他对传统哲学釜底抽薪式的批判,因而人们普遍倾向于他在终结(结束)哲学。果真如此吗?本文拟以问题史的方式,通过剖析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进而指出:维特根斯坦不是在终结哲学,而是相反,他在拯救哲学。 全文除了导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四章。 “导论”阐明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和思路。笔者通过对现当代西方哲学(文化)危机的考察,认为维特根斯坦所遇到的问题(任务)是“如何拯救哲学?”正是由于对哲学危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维特根斯坦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拯救哲学之路。本文将以问题史的方式对这一问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立论的基础。本文以“传统哲学的迷雾”为题,着重通过对西方哲学中科学问题、本质问题、语言问题三个方面的观念史考察,剖析了传统哲学观念如何导致了现当代西方哲学(文化)的危机,阐明了维特根斯坦认为西方哲学(文化)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传统的哲学观念这一思想。 第二、三、四章全面阐述了维特根斯坦是如何通过批判传统哲学来拯救哲学(文化)危机的。第二章笔者通过分析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语言观念的批判,阐明了“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这一命题,进而指出他最终把语言拉回到了日常生活,实质上是使哲学回归了生活。第三章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区分”思想。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在前期因使用了现代思维科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导致了其拯救哲学的努力功败垂成,后期则因在说明和描述两种研究方法上的严格区分,终于使哲学避免成为科学,同时又不至于庸俗化为常识。这不仅暗示了哲学获救的可能,而且也为哲学可以有不同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话语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章具有维特根斯坦哲学观总论的特征。它一方面是维特根斯坦对因追求本质和普遍性而构造理论体系的传统哲学观念之批判,另一方面又是对其哲学是种活动的思想之阐明。一方面是消除人们对其哲学观的误解,另一方面又是对其哲学活动的奠基意义之阐明。在此,笔者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又保留了形而上学,后期由于对基础和确定性(即生活形式或世界图式)的追求,在摧毁的同时又给了哲学重获新生的希望,但他并未着手也不试图去重建新的形而上学大厦。维特根斯坦要终结的只是“科学的”和“理论体系的”哲学,而哲学本身并不会终结,其活动及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仍是种哲学。 本文的结论是:维特根斯坦不是哲学的终结者而是拯救哲学的战士,他虽没有 完成拯救哲学(文化)危机的任务,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哲学可以象科学但 不必成为科学,哲学必须回归生活但不必成为常识。 这样,本文就以拯救哲学(文化)危机为出发点,以传统哲学为靶子,以三个 问题为中。。,重新诠释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在这一诠释过程中,本文在如下,几点上对全面理解和深化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其一,建构新的理论视角和平台是深化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的前提。传统哲 学观念,尤其是在科学问题、本质问题、语言问题上所造成的现当代西方哲学(文 化)危机,决定了我们只有以问题史为方法,以哲学危机为视角,以传统哲学的 迷雾为平台,才能真正理解和深化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其二,更新问题域是重新诠释维特根斯坦斯坦哲学观的核·。。与传统哲学的 迷雾相联系,唯有以哲学与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自身的性质三个问题为中·。, 才能全面深入的诠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其三,指出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真谛在于:维特根斯坦不是哲学的终结者,而 是拯救哲学的战士。他虽没有拯救哲学,却以自己的失败启迪了许多后来者的思 想。我们并不是要刻意为维特根斯坦戴上一顶“终结者”或“拯救者”的帽子,而 是想通过对他的思想的剖析,消除假象,澄清误解,揭示出我们在进行现当代哲 学研究时可资借鉴的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路。

全文目录


导言  7-12
第一章 传统哲学的迷雾  12-26
  第一节 科学的偏执  12-18
  第二节 体系的神话  18-22
  第三节 语言的图景  22-26
第二章 语言的批判  26-39
  第一节 语言的图象与逻辑  26-30
  第二节 哲学是语法研究  30-39
第三章 科学的拒斥  39-48
  第一节 哲学与科学的划界  39-43
  第二节 哲学不必成为科学  43-48
第四章 消解与奠基  48-63
  第一节 批判与保留  48-53
  第二节 摧毁与希望  53-59
  第三节 批判中的深化  59-63
总结  63-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7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0

相似论文

  1. 从后现代视域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B516.35
  2. 何宝泉筝艺风格诠释,J632.32
  3. 中国古典诗学的生命精神,I207.22
  4. 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文学思想及其中国接受研究,I712
  5. 曹禺与奥尼尔戏剧“家”的主题研究,I106.3
  6. 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研究,D632.8
  7. 危机与拯救:戴维·洛奇的小说主题,I561
  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9. 历史终结论批判,B03
  10. 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苦难主题论,I206.6
  11. 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后人道主义探究,I712.074
  12. 演绎荒诞,承载希望,I207.42
  13. 当代行为艺术的审美解读,J120.9
  14. 马克思主义终结论之终结,A811
  15. 公共政策终结中的政府利益博弈研究,D035
  16. 石家庄市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K27
  17. 艺术终结问题及其中国式表征,J0
  18. 论民事执行不能案件的程序退出机制,D925.1
  19. 债权凭证制度探析,D925.1
  20. 艺术的终结与后历史时期的艺术,J0
  21. 汉语语气词“啊、吗、嘛、吧、呢”与韩语终结词尾对比分析,H14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