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历史终结论批判

作 者: 王鹏飞
导 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历史 历史终结 批判
分类号: B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日裔美国学者福山重新提出历史终结论并引起广泛的争议。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失败证实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福山对历史终结论的重提,为冷战后人们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无论是对福山的支持还是批判都使得历史终结这一传统的话题受到了东西方理论界的普遍的关注。时至今日,弥漫于20世纪末的一场喧嚣的“终结热”早已尘埃落定,社会历史现实雄辩的驳斥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和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只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僵化体制的失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次,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都受到了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再次,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带来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的同时也带来了混乱,多元化的选择也意味着选择的困难。所以,我们没有看到自由民主的普遍的胜利,我们的时代不是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的时代。福山的结论是谬误的,可问题是有意义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对历史终结这一问题重新思考的意义所在:在重新认识历史终结论的基础之上,重新看待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重新思考这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伟大的原则。历史终结论并非福山首创,由来已久。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终结论是一个近代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历史终结的思想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末日审判”思想。黑格尔是第一个系统论证历史终结的哲学家。他认为哲学是在思想中被把握的时代,思想的发展过程才是真正的历史;精神自由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历史是自由意识的进展,日耳曼世界实现了普遍的自由,历史便终结于此。在黑格尔之后,有许多人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解释,对他历史终结思想做出出色解释的要数俄裔法国学者科耶夫。科耶夫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解读,他认为历史的终结是基督教的世俗化和政治化,他把这种基督教伦理的胜利视为奴隶道德原则的胜利。科耶夫之后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福山。我们看到历史终结论是这样的一条发展的脉络:黑格尔—科耶夫—福山,这一脉络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终结论的线索和钥匙。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历史终结论的观点的判断和驳斥,而是对历史终结这一思想的划界和重新认识。通过马克思、德鲁里和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性分析来理清历史终结论的内涵、意义,并深刻理解福山历史终结论的谬误之处。历史没有终结,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之中。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思考需要得到新的理论上的阐释,这也是历史终结这一问题的最主要的意义所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历史及其概念的讨论,主要是明确历史概念的内容、由来及其影响,对历史概念的认识是我们解读历史终结论的关键。第二部分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梳理,主要介绍了黑格尔、科耶夫和福山三人关于历史终结的思想,从历史终结观念的由来、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如何终结三个方面来介绍,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历史终结论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第三部分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首先是对批判概念的界定,然后分别解读马克思、德鲁里和德里达三人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现实时代问题的描述来解读历史终结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历史终结论批判的当代意义,对我们的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前言  11-13
1 何谓历史  13-19
  1.1 历史意识  14-15
  1.2 历史概念  15-17
  1.3 世界普遍史  17-19
2 历史何以终结  19-28
  2.1 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观  19-22
  2.2 科耶夫的历史终结观  22-24
  2.3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24-28
3 历史终结论批判  28-40
  3.1 何谓批判  28-30
  3.2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史观的扬弃  30-34
  3.3 莎蒂亚·德鲁里对科耶夫的批判  34-36
  3.4 德里达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解构  36-40
4 历史终结论面临的现实  40-47
  4.1 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  40-42
  4.2 局部战争与文明冲突  42-44
  4.3 社会主义改革的新声  44-47
5 历史终结论批判启示  47-51
  5.1 理解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启示  47-49
  5.2 对社会主义当代改革的启示  49-50
  5.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启示  50-51
结束语  51-53
参考文献  53-56

相似论文

  1.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研究,D771.2
  2.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体系即历史”——达尔豪斯音乐美学治学观蠡测,J601
  5.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途径的探析,G633.3
  7.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9. 教育精神之生活叙事研究,G40
  10.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11.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演变,G527
  12.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3. 对《圣诞颂歌》的新历史主义解读,I561.074
  14. 论后现代历史书写的不可能性:《天秤星座》中的叙事,I712.074
  15.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16.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17. 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G633.51
  18.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G640
  19. 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意义研究,G80-05
  20. 从历史维度探析全人教育理念对体育发展的影响,G80-05
  21. 中国藏书票发展研究,G89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