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川渝经济比较研究

作 者: 张杰
导 师: 罗有贤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
关键词: 川渝比较 川渝合作 区域创新 政策建议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8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川渝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川渝经济比较研究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创造川渝经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最终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川渝经济共同跨越式发展。而川渝经济的发展对于全面推进长江上游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重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带动西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开发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除了对川渝近年来的传统经济指标的发展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外,还对两地的新经济指数进行了比较,并根据相关研究构建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把川渝两地的经济指标与全国及发达地区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的对比,从而对川渝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结论,以便了解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 在对川渝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最新理论,提出创新与合作是川渝经济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因为,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将左右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这已成为一条世界公认的准则。特别强调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主导产业群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而合作既是川渝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最佳选择,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实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川渝合作,是历史的必然,是双赢、多赢的选择。 本文第一章序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川渝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第二章介绍了四川重庆的基本概况,如:人口的质量与数量、土地、比较优势、政府的发展思路等这些川渝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的情况。第三章尽量用最新统计信息对川渝经济发展水平分项进行比较。特别对川渝的产业结构及其效益、就业结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均水平,经济外向度,新经济指数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第四章构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将川渝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川渝经济目前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水平,优势与劣势。第五章在前面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新理论,提出川渝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路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英文摘要  3-8
1 绪论  8-15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8-9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9-11
    1.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  9
    1.2.2 川渝区域经济将是西部新的增长极  9-10
    1.2.3 川渝经济比较研究,将更有利于川渝地区的核心——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10-11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1
  1.4 文献综述  11-15
    1.4.1 平蘅发展理论  12
    1.4.2 不平蘅增长理论  12-13
    1.4.3 产业集群理论  13-15
2 四川重庆的基本概况  15-27
  2.1 川渝地区的紧密联系  15-16
  2.2 川渝的比较优势及支柱产业  16-20
    2.2.1 比较优势理论向竞争优势理论的转化  16-18
    2.2.2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比较优势及支柱产业  18-19
    2.2.3 四川实施大开发的比较优势及支柱产业  19-20
  2.3 发展思路  20-22
    2.3.1 四川  20-21
    2.3.2 重庆  21-22
  2.4 人口素质发展  22-27
    2.4.1 人口的身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22
    2.4.2 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快速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差距还很大  22-23
    2.4.3 四川重庆人口的科学技术素质大大提高  23-27
3 四川重庆的经济发展比较  27-48
  3.1、川渝经济发展的概况  27-29
    3.1.1 重庆直辖后与四川相比地位的变化  27-28
    3.1.2 近两年来重庆四川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及其在全国、西部的地位  28-29
  3.2、经济总量  29-30
  3.3、发展速度  30-31
  3.4 产业结构  31-40
    3.4.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32
    3.4.2 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32-34
    3.4.3 川渝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较  34
    3.4.4、川渝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  34-37
      3.4.4.1 比较劳动生产率  35-36
      3.4.4.2 比较生产率系数  36-37
    3.4.5 川渝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  37-40
  3.5 人均水平  40-42
  3.6 经济外向度  42-43
  3.7 其他几个主要指标  43-44
  3.8 新经济指数的对比  44-48
    3.8.1、新经济指数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  44-46
    3.8.2 新经济指数蕴含的现实经济意义  46
    3.8.3 重庆、四川与发达地区的新经济指数比较  46-48
4 川渝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比较  48-52
  4.1 指标体系的选择依据  48
  4.2 川渝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选择与比较  48-52
    4.2.1 指标选择  48
    4.2.2 指标比较  48-50
    4.2.3 比较的结论  50-52
5 川渝经济发展的思路与途径——创新与合作是川渝经济发展的希望  52-68
  5.1 区域经济发展新理论  52-53
  5.2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53
    5.2.1 要素禀赋理论  53
    5.2.2 新要素学说  53
    5.2.3 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53
  5.3 创新——区域发展的原动力  53-58
    5.3.1 区域创新的重要性  53-54
    5.3.2 川渝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存在的问题  54-55
      5.3.2.1 川渝的区域创新能力  54-55
      5.3.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55
    5.3.3 发展产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系统  55-57
      5.3.3.1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浙江模式”发展的启示  56-57
      5.3.3.2 川渝的产业集群发展  57
    5.3.4 区域创新的主要启示与川渝创新的政策建议  57-58
  5.4 合作是川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58-68
    5.4.1 合作的时代背景  59
    5.4.2 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59-60
    5.4.3 合作的主要内容  60-65
    5.4.4 川渝合作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65-68
6 结论:创新与合作是川渝经济发展的希望  68-69
参考文献  69-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3.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政策研究,G434
  4. 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F832.6
  5. 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配套政策建议及评价机制研究,TM73
  6. 区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F224
  7. 股份支付准则、盈余管理及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F224
  8.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F299.2
  9. 后危机时代下的我国机械行业贸易竞争力研究,F426.4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研究,G124
  11. 我国利用FDI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F832.6
  12.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问题及对策研究,F203
  13. 区域创新模式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F127;F224
  14. 南京市药房托管运行问题研究,R95
  15.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6.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7.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G322;F224
  18. 我国高校产业发展问题研究,F276.44
  19. 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D623
  20. 华侨投资的公共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634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R197.1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