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然返魅之追思

作 者: 王巧慧
导 师: 黄斌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自然 返魅 生存实践 天人合一
分类号: N0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8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哲学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前瞻性的思考,并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用于现实生活。目前,国内研究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哲学的学者很多,他们要么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去研究生态哲学,要么从价值伦理的角度去论证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和优越性,要么从实践论的角度去研究,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在于制度的不合理性,如何把这三条路线进行整合,这是本论文努力的目标。本论文以自然观的演化和发展为线索,分析了附魅、祛魅和返魅的特点及原因,自然之“魅”的附—祛—返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结合科学及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的不断解构、建构活动,其最终的归宿是人的生存实践,并指出自然的返魅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契合之处,分析了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所蕴涵的生态意蕴。本论文为人们认识生态危机和生存问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它有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化解中国在现代化实践中的生存危机,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9
1 绪论  9-12
  1.1 研究的背景  9-10
  1.2 研究的基本框架  10
  1.3 研究的方法及其创新之处  10
  1.4 研究的意义  10-12
2 对自然附“魅”的历史进程及其分析  12-20
  2.1 古希腊、罗马附魅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12-13
    2.1.1 古希腊、罗马时代生产实践水平的影响  12-13
    2.1.2 古希腊、罗马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13
    2.1.3 奥尔弗斯教义的影响  13
  2.2 古希腊罗马附魅自然观的概况  13-17
    2.2.1 附魅自然观中的整体论、目的论和有机论  14
    2.2.2 附魅自然观中神秘性及有神论  14-15
    2.2.3 附魅自然观中蕴涵自然的祛魅  15-17
  2.3 附魅自然观的特点  17-20
    2.3.1 天人同构、万物一体  17
    2.3.2 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  17
    2.3.3 人在自然面前的卑微与无奈  17-18
    2.3.4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中潜伏着内部分裂的种子  18-20
3 自然祛魅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0-28
  3.1 祛魅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20-22
    3.1.1 祛魅自然观产生的文化、社会和宗教背景  20-21
    3.1.2 祛魅自然观形成的方法论基础  21-22
  3.2 自然祛魅的过程  22-23
  3.3 祛魅自然观的特点  23-26
    3.3.1 过分张扬的人的主体性  23-24
    3.3.2 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24
    3.3.3 自然是机械的机器  24
    3.3.4 主体自身内部的断裂  24-25
    3.3.5 祛魅自然观内部蕴藏着与自身相异质的东西  25-26
  3.4 祛魅自然观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对人的异化  26-28
4 对返魅自然观局限性与合理性的分析及评述  28-49
  4.1 返魅自然观形成的原因  28-31
    4.1.1 返魅自然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8
    4.1.2 辩证演化的自然观对返魅自然观形成的影响  28-29
    4.1.3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  29-30
    4.1.4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为自然的返魅提供了理论基础  30
    4.1.5 对技术的人性批判和生态批判是自然返魅的现实维度  30-31
    4.1.6 返魅自然观形成的社会现实基础  31
  4.2 自然返魅的过程  31-32
  4.3 返魅的自然观的特点  32-37
    4.3.1 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32-33
    4.3.2 自然的经验性  33-34
    4.3.3 自然的目的性  34
    4.3.4 自然与人的不可分离性  34-36
    4.3.5 自然的神性  36-37
  4.4 返魅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假设  37-40
    4.4.1 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  37-38
    4.4.2 生物学根据  38
    4.4.3 构成因假设  38
    4.4.4 关于灵学观象的新认识  38-39
    4.4.5 关于心物关系的思考  39
    4.4.6 生态科学根据  39-40
  4.5 对返魅自然观的评价  40-43
    4.5.1 返魅自然观合理性  40-41
    4.5.2 返魅的自然观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41-43
  4.6 返魅自然观与古希腊罗马附魅自然观不同之处  43-45
  4.7 返魅的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价值意蕴  45-46
  4.8 重构主体性,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6-49
    4.8.1 要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46-47
    4.8.2 要承认主体性是自主性与依附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47
    4.8.3 要承认交互主体性  47-49
5 返魅自然观的最终归宿——以人的生存实践为本  49-53
  5.1 自然之“魅”的附——祛——返与人类的认识需求和生存实践密不可分  49-50
  5.2 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及自然返魅过程中“度”的把握  50-52
  5.3 自然的返魅中的社会因素  52-53
6 返魅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哲学  53-58
  6.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伦理精神的体系与境界  53
  6.2 中国“天人合一”与返魅自然观的内在的理论渊源  53-55
    6.2.1 在“生”的哲学方面二者的共同之处  53-54
    6.2.2 在仁爱精神和宗教情怀方面二者具有共同之处  54-55
    6.2.3 在事实和价值的关系方面二者的共同之处  55
  6.3 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在现代化实践中的走向  55-58
7 结语  58-60
致谢  60-61
参考文献  61-64
附录  64-67
独创性声明  67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7

相似论文

  1.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2.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4. 云南省开展电矿结合研究,F426.61
  5.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6.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7.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8. 仿真平台中基于游戏引擎的展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P391.41
  9. 试论《周易》美学的思想体系,B221
  10.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11. 《淮南子》美学思想初探,B83-09
  12. 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G623.71
  13. 热管自然制冰技术研究,TD727
  14. 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X171
  15.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评估与论证研究,S759.9
  16. 论马克·吐温的人文主义观,I712.06
  17.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18. 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B812
  19. 硬件描述语言的哲学分析,N02
  20. 威廉·莱斯生态批判理论诠解,X2
  21. 全阴囊Ⅲ°烧伤的不同修复方式对猪生精细胞Bcl-2、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R644

中图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科学的方法论 > 自然辩证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