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论《青草在歌唱》

作 者: 傅丽
导 师: 嵇敏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精神空虚 心理分析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57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多丽丝·莱辛(1919--)是活跃在当今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多元化的主题,独到的视角和大胆的试验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读者。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本》被评论家们誉为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圣经。莱辛尽管出生于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却在英国伦敦以她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1950)轰动了英国文坛,也成功地为她赢得了盛誉。《青草在歌唱》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南部非洲一个农庄的一位白人妇女被黑人男仆所杀害的悲剧。该书被评论家称为二战以来出现在英国的最有前途的小说,自然也是自1883年《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Oliver Schreiner)一书惊动文坛以来最杰出的殖民小说。该小说因其生动而微妙的心理描写和异国色调而广受欢迎。 为了清楚地阐述小说的主题,本文试图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以Nancy Choldorow,Carl Jung,Laing为代表)的基础上,分析悲剧发生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用马克思主义决定论,即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个人意识的方法来探讨由于物质缺乏和经济压力而导致精神空虚的外因;同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导致女主角死亡的心理因素。这两种方法使本文的研究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序论部分,概述了影响莱辛创作的非洲殖民背景、莱辛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以及本文的理论依据和批评模式。 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讨论了由于经济压力而间接将主人公推向毁灭的外在因素。本章介绍了小说中主人公身处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部非洲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抨击了罪恶的经济制度。 第三部分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作家对玛丽·特纳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被疏忽的自我、具有女性意识的自我、分裂的自我及自我的拯救。本章追溯了女主人公如何从一名快乐的单身女性发展到在家无所事事的妻子,然后成为歇斯底里症发作的悍妇,最后变成了绝望而空虚的躯壳的过程。根据心理分析理论,心灵的空虚和自我意识的缺乏最终导致其致命的毁灭以及集体的排斥否定。本章为该小说最出色之处提供了可靠的阐释和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从写作技巧、叙述手法、象征的运用及其不足之处客观地探讨了作家的艺术成就。莱辛运用梦作为暗示心理变化的手段,象征的重复使用和倒叙的手法使小说浑然一体。 结束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莱辛及其处女作《青草在歌唱》的重要性和地位。通过与作家后期重要作品之间内在联系的比较,本文认为作家的早期贡献为其后来的文学生涯铺平了道路,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文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8-13
  1.1 Themes of Lessing's Fiction  8-9
  1.2 Connection Between Her Life and Fiction  9-11
  1.3 Key Element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1-13
Chapter Two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13-20
  2.1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Southem Africa In 1930s  13-16
  2.2 The Economic Roots' Impact on the Marriage of the Couple  16-20
Chapter Three The Observation on the Feminine Psyche---The Spiritual Wasteland  20-38
  3.1 The Ignored Self  21-24
  3.2 The Feminine Self  24-27
  3.3 The Divided Self  27-34
  3.4 The Self-salvation  34-38
Chapter Four The Work of Art  38-48
  4.1 Dreams  38-40
  4.2 Symbols  40-42
  4.3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ructure  42-46
  4.4 Limitations  46-48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48-51
Notes  51-52
Bibliography  52-54

相似论文

  1. 论禅定与心理分析,B948
  2. 焦虑与解脱,I712.074
  3. 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中的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I712.074
  4. 心理分析与悲剧观念,I561
  5. 图式理论框架下的阅读心理分析及小说体阅读能力培养,H319
  6. 生的追求,死的渴望,I712
  7. 粘土动画角色设计的应用研究,J218.7
  8. 视觉艺术形式效能心理分析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523.5
  9. 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J905
  10. 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I106
  11. 冰山孕育的奇葩,I712
  12. 论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价值,J616-4
  13.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心理特征研究,H193.6
  14. 创伤叙事:再读《父亲的微笑之光》,I712
  15. 中学数学命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633.6
  16. 从沉沦到升华,I207.42
  17. 积极想象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B842
  18. 一个自恋者—《人性的污点》中科曼·希尔克的心理探析,H315.9
  19. 论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I207.42
  20. 从尼采的虚无主义角度解读霍尔顿的“迷失”,I712
  21. 走进人类灵魂的深处《尤利西斯》与施蛰存意识流小说比较研究,I106.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