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部电能—环境协调监管目标模型分析及激励性减排机制研究

作 者: 王昌海
导 师: 任玉珑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电能与环境系统 Rains-Asia模型 协调监管 机制设计 有效性分析
分类号: F426.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西部电能的开发过程中,矛盾的焦点始终是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支撑能力以及经济增长中的环保问题。西部地区富集了丰富的煤电资源,可开发潜力巨大;但地区生态环境却相对脆弱,尤其是西南地区多年来一直是全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污染高发区,尤以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所占份额最多。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激励燃煤电厂减排进行研究,文中的电能所指为燃煤发电,研究对象是能源—经济—环境(Energy-Econnmy-Environment)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电能—环境系统。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如何合理利用、配置能源资源,保障煤电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当前西部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是电力监管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研究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电力监管,在电能与环境的协调监管的新模式下,如何设计具有激励性的监管机制。具体来讲,本文将从规制机制的角度,研究在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新模式下,如何协调电能监管和环境监管的目标。即在满足西部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电能需求的同时,减少电能生产中的污染物的排放。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西部电能与环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运用了Rains-Asia模型对西部燃煤电厂SO2污染物排放分析,论述了西部电能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存在矛盾,并且运用了多目标规划对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电能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情况作综合评价,指出对燃煤电厂进行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简称电力协调监管)的必要性;其次,在对协调理论、国内外监管规制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索性的提出了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的目标模型。并根据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的目标模型构建了新型的电力协调监管模式——激励性减排机制,以实现电能—环境的协调发展;再次,对激励性减排机制进行了过程分析,并进行了对激励性减排机制下燃煤电厂的有限理性行为分析:最后,结合到电力市场的特点,对激励性减排机制其中的一个过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运用matlab仿真对激励性减排机制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存在矛盾。通过电能与环境的协调监管模式——激励性减排机制,可以实现从总量上控制进行环境保护,并且使整个地区供电量供应趋向于稳定,从而促使电能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创新性探索:①尝试性的利用Rains-Asia模型对西部电能与环境进行预测分析,对西部各个地区电能发展与环境容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电能—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规划理论对重庆市进行了“十一五”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为进行电力协调监管提出现实要求。②运用拍卖理论,在电能与环境的监管之中引入排污权,构建了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的激励性减排机制,并对激励性减排机制中的电能、环境、监管进行了过程分析。③运用有限理性的建模方法,通过电力市场中燃煤电厂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分析,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激励性减排机制在电力市场中有效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1
1 绪论  11-17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3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2
    1.1.2 理论意义  12
    1.1.3 现实意义  12-13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4
    1.2.1 研究目的  13
    1.2.2 研究内容  13-14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5
    1.3.1 研究方法  14
    1.3.2 总体技术路线  14-15
  1.4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5-17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  17-27
  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7-23
    2.1.1 RAINS-Asia理论的现状综述  17
    2.1.2 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现状综述  17-19
    2.1.3 电力监管历程变迁综述  19-21
    2.1.4 协调理论的研究现状综述  21-22
    2.1.5 电能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综述  22-23
    2.1.6 小结  23
  2.2 关键概念界定  23-27
    2.2.1 电能—环境协调发展概念界定  23-25
    2.2.2 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25-26
    2.2.3 激励性减排机制的含义  26-27
3 西部电能与环境发展现状分析及其评价  27-41
  3.1 西部燃煤电厂SO2污染物排放现状分析  27-32
    3.1.1 Rains-Asia模型的介绍  27-28
    3.1.2 基于Rains-Asia的西部地区燃煤电厂SO2排放模型构建  28
    3.1.3 数据来源以及分解结果  28-31
    3.1.4 本节小结  31-32
  3.2 重庆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  32-39
    3.2.1 电能-环境系统要素分析  32-34
    3.2.2 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分析  34-35
    3.2.3 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35-36
    3.2.4 电能—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36-38
    3.2.5 电能—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多目标规划研究  38
    3.2.6 重庆地区进行了“十一五”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38-39
  3.3 本章小结  39-41
4 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目标模型的构建  41-45
  4.1 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的内涵  41
  4.2 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的目标模型构建  41-44
  4.3 本章小结  44-45
5 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下的激励性减排机制研究  45-61
  5.1 燃煤电厂激励性减排机制的内涵  45
  5.2 燃煤电厂激励性减排机制模型构建  45-47
    5.2.1 两个燃煤电厂的激励性减排机制分析  45-47
    5.2.2 多个燃煤电厂的激励性减排机制分析  47
  5.3 激励性减排机制的过程分析  47-53
    5.3.1 电能、环境与监管复杂系统协调的内涵  47-49
    5.3.2 REE复杂系统的内在协调机制  49-51
    5.3.3 REE复杂系统的过程分析  51-52
    5.3.4 本节小结  52-53
  5.4 激励性减排机制下电力市场中的有效性分析  53-60
    5.4.1 研究方法综述  53
    5.4.2 激励性减排下电力市场的基本假设  53-54
    5.4.3 燃煤电厂发电量动态决策的产量博弈模型  54-55
    5.4.4 激励性减排机制下燃煤电厂发电量动态决策模型  55-58
    5.4.5 激励性减排机制下燃煤电厂的动态行为的稳定性分析  58-60
  5.5 本章小结  60-61
6 西部电能—环境协调监管的相应对策  61-65
  6.1 构建电能与环境的协调监管模式  61-63
  6.2 我国西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  63-64
    6.2.1 实行节能优先政策  63-64
    6.2.2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环境协调发展  64
    6.2.3 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  64
  6.3 加快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激励性减排机制  64-65
7 结论及展望  65-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70
附录  70-71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0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0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70-71
附件  71-98

相似论文

  1. Web2.0下的网络隐私权与个人数据保护研究,G350
  2.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机制设计,F276.3
  3. 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私立卫生机构供给研究,R197.1
  4. 河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研究,F249.24
  5.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F832.51
  6. 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研究,D618
  7. C2C多物品最优拍卖机制研究,F713.36
  8. 第四方物流外包的激励机制设计,F252
  9. 江西省天然气有限公司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F426.22
  10. 电力市场有效性分析,F224
  11. 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培养机制研究,F276.44
  12. 基于博弈论的电能质量差别定价方法研究,F426.61
  13. 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的研究,TM73
  14. 我国灾害救助中的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研究,D632.9
  15. 支持高移动性的增强型切换机制设计,TN929.5
  16. 基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应急协调系统设计及其应用,C931.6
  17. 我国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研究,F326.12
  18. 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对接机制研究,F127
  19. 某建筑设计企业激励机制研究,F426.92
  20. 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研究,F224
  21.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行为选择研究,F832.35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部门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