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期聚落形态考察

作 者: 王子孟
导 师: 王青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关键词: 洛阳盆地 二里头文化 聚落 社会结构 控制模式
分类号: K8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由于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立论方法不同,呈现出诸多不同的学术观点。但中国的学者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但囿于考古资料的欠缺和理论方法的陈旧,以往的研究注重于文化面貌辨析、文化类型划分和族属的探讨,而对其社会结构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相应的对二里头文化的生态背景和具体的社会发展策略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在从聚落形态角度来探究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并结合遗址资源域和泰森多边形的研究方法,试图管窥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简要概述洛阳盆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回顾以往的考古研究工作,最后提出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面的研究。第二章:景观复原与聚落分布。力图复原二里头时代洛阳盆地的地理景观,结合聚落的分布态势,考察聚落分布背后的自然因素。第三章:聚落形态分析。把研究区域分为伊洛河平原区和伊洛河下游支流地区,分别考察伊洛河平原区的空间聚落模式和伊洛河下游支流地区的聚落历时性演变特征。结合对中心聚落二里头遗址的分析,得出二里头时代的社会发展层次进入到早期国家的阶段。第四章:聚落控制网络模式。依据泰森多边形和遗址资源域的分析,剖析二里头文化聚落的控制模式,以对某些问题做出新的解释,进而分析早期国家阶段的特征,最后对前文分析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归纳和整合,做出全文最终的结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一章 绪论  8-14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8-9
  第二节 考古和研究工作概况  9-12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4
第二章 景观复原与聚落分布  14-30
  第一节 景观复原  14-17
  第二节 聚落分布  17-28
  第三节 聚落空间态势下的环境背景  28-30
第三章 聚落形态分析  30-51
  第一节 聚落等级划分  30-31
  第二节 空间群聚模式的反映—以伊洛河平原地区为例  31-38
  第三节 历时性演变—以伊洛河下游支流地区为例  38-41
  第四节 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  41-49
  第五节 讨论与结语  49-51
第四章 聚落控制网络和模式——基于泰森多边形和遗址资源域的分析  51-66
  第一节 理论基础  51-52
  第二节 中心聚落认定和泰森多变形划分  52-57
  第三节 聚落控制网络及模式分析  57-63
  第四节 讨论与结语  63-66
结语  66-69
主要参考文献(按时间顺序)  69-77
致谢  77-78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8

相似论文

  1. 谁来荣耀生活,G40
  2. 博物馆在新兴城市中定位的思考,G261
  3. 谁为食品安全事件买单,F203
  4. 新型热泵式两段加热型开水器的研制,TH38
  5. 我国行政垄断规制完善研究,D922.294
  6. 高要市蚬岗镇八卦村传统聚落研究,K928.5
  7. 基于ZigBee的中国林蛙养殖大棚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TP274
  8. 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TU982.29
  9. 文昌十八行“梳式”聚落的成因及形态特征研究,TU981
  10. 传统与变迁,TU-0
  11. 咸宁地区乡村旅游中聚落建成环境可持续研究,TU982.29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61
  13. 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C912.82
  14.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C912.1
  15. 风景旅游村的共生模式研究,F592.7
  16. 社会学视域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变,TU984
  17. “害羞”之墙,TU-0
  18. 古村诺邓的聚落探析,TU982.29
  19. 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TU986
  20. 怀化地区侗族与苗族传统聚落风土环境景观比较研究,TU986.1
  21. 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TU241.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遗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