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岩溶山地典型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作 者: 任伟
导 师: 谢世友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退耕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柏树植物群落 植被恢复 岩溶山地
分类号: P642.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岩溶山地环境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土壤有着特殊性:土层浅薄,分布不连续,普遍缺乏C层,稳定性差,常处于负增长状态,与缓慢的成土速率相比,具有不可再生性。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恢复对植物种类具有选择性,只有在生理上能够适应的物种才能很好地生长和发育。本研究以岩溶山地为背景,分析了常见的适应能力强的圆柏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部分微生物特征的演变状况。共选择了14个土壤剖面,植被恢复阶段包括耕地(秸秆还田为主要培肥方式)、1年退耕地、灌草地、15年圆柏(Sabina chinensis)疏林地、25年圆柏次生林地。从耕地到次生林,土壤表层粘粒含量由流失逐渐转变为积累;土壤容重先升高后降低,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容重刚好相反。耕地和退耕地表层土壤以小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灌丛地、疏林地和林地以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后四个恢复阶段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对于>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耕地和退耕地更是远低于后面三个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呈依次降低的趋势,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存在一定相关性,植被的恢复促进了土壤结构的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生态效应被概括为持水性和供水性,耕地退耕以后的各恢复阶段土壤持水能力以林地和退耕地最好,灌草地最差,耕地接近于疏林地。土壤供水能力强弱依次为耕地>疏林地>林地>灌草地>退耕地,耕地土壤较好的水分特性受惠于人类耕作活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改变并不都一致,但都与土壤粘粒含量、孔隙度状况和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结构指标密切相关。随着恢复的进行及恢复年限的增加,有机质的生物累积作用相当明显,后四个阶段较耕地分别高出5.9%、45.6%、93.8%和86.8%;耕地有机质主要补充源是农家肥,因土壤流失损耗和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长期处于低水平,耕作活动破坏了原有结构,有机质分解增强,植物残余也较少返回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20.5g/kg左右。随着植被的恢复,地表枯枝落叶逐渐增加,有机质开始积累;林地略低于疏林地可能是由于次生林下灌草植物数量较疏林少,且柏树叶四季常绿,与落叶树种相比凋落物较少,有机质循环循环速率较慢。与植被恢复顺序一致,土壤全N及碱解N含量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1.60g/kg~2.43g/kg,退耕地与耕地相近,而后含量逐渐升高,在林地阶段达到最高值,与有机质平均含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不同植被阶段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99.55mg/kg-l 52.87mg/kg,耕地最低,而后在疏林地阶段达到最高,与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布规律较好地吻合。不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全P和速效P平均含量变化变化规律一致,呈波状起伏变化,都在灌草地阶段达到最高值,全P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0.42 g/kg~1.1g/kg,分布为灌草地>林地>耕地>灌草地>疏林地,速效P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2.91 mg/kg~11.4mg/kg,分布同全P分布-致,灌草地和林地有利于土壤植物可有效利用磷的生成。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全K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10.2 g/kg~15.36g/kg,为灌草地>耕地>退耕地>疏林地>林地,速效K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100.63 g/kg~134.8 g/kg,分布为灌草地>耕地>退耕地>疏林地>林地,二者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反映了各自来源不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平均pH值分布范围为6.6~8.0,为灌草地>林地>疏林地>退耕地>耕地,耕地由于人为耕作活动影响频繁,土壤显酸性,而后退耕地pH值逐渐升高,灌草地由于地表大量浅根植物作用,pH值最高,疏林和次生林由于凋落物分解及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土壤pH值降低,但也都属于微碱性,与岩溶自然环境下土壤偏碱性特点相吻合。随着地表植被组成的演变和植被的恢复,主要与有机质输入方式及对凋落物的转化和利用有关,表土微生物总数逐渐降低。数量上细菌各阶段都表现为优势类群,其数量占总数的66.7%~93.3%;放线菌对凋落物中的难分解成分起着关键作用;四个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呼吸强度分别较耕地上升34.3%、139.4%、47.0%和19.1%;结合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发现土壤呼吸强度与微生物总数间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细菌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6**),表明细菌类群是土壤呼吸的主要贡献者。通过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下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灌草地>疏林地>林地>退耕地>耕地,灌草地土壤质量得分最高,耕地土壤质量得分最低,质量最差,虽然灌草地到林地表现为综合质量下降的过程,但林地质量也明显高于耕地和退耕地。总的来看,退耕及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质量的改善,提高了土壤抗蚀性等土壤性质的同时增加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该过程中有机质及土壤酸碱度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1章 绪论  10-19
  1.1 岩溶生态系统特征  10-12
    1.1.1 岩溶植被功能  10
    1.1.2 植物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  10-11
    1.1.3 植被演替与演化  11-12
  1.2 岩溶土壤质量研究  12-13
    1.2.1 土壤特征  12
    1.2.2 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  12-13
  1.3 选题依据  13-14
  1.4 研究区自然概况和样地选择  14-15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7
    1.5.1 研究内容及分析项目  15-16
    1.5.2 技术路线  16-17
  1.6 研究方法  17-19
    1.6.1 野外调查  17
    1.6.2 室内分析及数据处理  17-19
第2章 土壤物理学特征的变化  19-31
  2.1 土壤机械组成  19-20
  2.2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20-22
  2.3 土壤稳定性团聚体  22-27
    2.3.1 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  23
    2.3.2 剖面团聚体含量的垂直分布  23-24
    2.3.3 不同生态系统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差异  24-25
    2.3.4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的关系  25-26
    2.3.5 团聚体与土壤粘粒的关系  26-27
  2.4 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室内测定及分析  27-29
    2.4.1 土壤持水能力  27-28
    2.4.2 土壤供水能力  28-29
  2.5 土壤性质与土壤水分特征关系  29-31
第3章 土壤肥力及化学特征的变化  31-39
  3.1 土壤有机质  31-32
  3.2 土壤基本养分元素  32-36
    3.2.1 土壤N素  32-33
    3.2.2 土壤P素  33-35
    3.2.3 土壤K素  35-36
  3.3 交换性盐基总量、CaCO_3含量及pH值  36-37
  3.4 主要化学指标间的关系  37-39
第4章 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变化  39-43
  4.1 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和变化  40-42
    4.1.1 微生物总数  40-41
    4.1.2 微生物组成  41-42
  4.2 土壤呼吸强度  42-43
第5章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43-48
  5.1 土壤质量评价  43
  5.2 指标选取及数据预处理  43-44
  5.3 分析过程及结果  44-48
第6章 总结  48-50
  6.1 主要结论  48-49
  6.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49-50
参考文献  50-54
致谢  54-55
参加科研课题及学术活动  55

相似论文

  1.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3.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4.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5.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6. 土壤盐分胁迫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S562
  7. 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S661.2
  8.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9.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0.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S154.4
  11. 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S562
  12.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S812
  13. 南繁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棉田虫害影响的初步研究,S435.622
  14.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S812.2
  15. 干旱对海河流域典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X820.3
  16. 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根际效应及机制,X53
  17. 德保苏铁回归种群生态初探,Q948.1
  18. 雅泸高速高寒高海拔山区路段边坡植被恢复探讨,U418.9
  19. 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F224
  20. 退耕还林跟踪研究,F326.2
  21. 植被修复对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X14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 > 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 > 岩溶(喀斯特)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