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祖无择诗文研究

作 者: 朱筱文
导 师: 尹楚兵
学 校: 江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祖无择 龙学文集 仕途经历 “礼乐文学”说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国家重文轻武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有宋一代的士人政治地位相对优越,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图书典籍的大量刊行,学校教育卓有成效,又使宋代士人具有浓厚的学术精神和人文气质。宋代文坛重道尚理,在精神气质方面呈现出知识型、思辨型、人文型的鲜明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祖无择生活在北宋中期,此时的文坛以欧阳修为核心,又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司马光等大家,此时文坛可谓群星璀璨。祖无择作为这些文坛翘楚的同行者,在当时也获得了“文章焕星斗”的美誉,后人论其文“实开风气之先”,其诗文作品必有可观者。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言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笔者所作的研究工作,同时说明祖无择诗文研究的学界现状。第二部分论述祖无择的生平与文学观念祖无择是宦门子弟,家族累代公卿,祖无择本人仕途相对平顺。在学术、文学方面师承孙复、穆修,平生交游广阔,至交好友有李觏、邵雍等。在家族观念、师承、友人三方面影响下,祖无择的文学观念形成了体系:“积于中者谓道,发于外者谓文。有道有文,然后可以为君子。”第三部分以祖无择任职地域的变换为线索选取祖无择诗文创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齐州时期、袁州时期、西京时期,通过剖析这三个阶段诗文创作的内涵思想,归纳总结出祖无择诗文作品的变化特点,继而论述祖无择文学观念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论述祖无择诗文的艺术特色。梳理总结诗文的内容特色和语言风格。在内容方面,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抒写亲情友情的特点;在语言风格方面,诗、文差异较大,诗歌语言呈现出多样繁复的特点,散文语言则比较单一,逻辑明确,长于论道说理。第五部分余论结合考虑北宋中期的文坛风尚、时人论诗的标准以及祖无择的文学创作三方面因素,对祖无择的文学地位加以评价。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2
第一章 祖无择与“礼乐文学”观  12-25
  第一节 笃学尚行、能吏辈出的祖氏家族  13-15
  第二节 师承与友人  15-25
    一、“有道有文,方为君子”:师从孙复、穆修  15-19
    二、“举世重交游”:与李觏、邵雍的交往  19-25
第二章 祖无择诗文的思想内容  25-39
  第一节 《龙学文集》概况  25-26
    一、《龙学文集》名称由来  25
    二、收录作品情况  25-26
  第二节 《龙学文集》思想内容的分期研究  26-39
    一、“功名不立岂男儿”,“莫向林泉赋长往”:齐州时期  26-30
    二、“吏隐宜春郡,放怀诗酒间”:袁州时期  30-34
    三、“名利不去还独乐,是非莫辩只高眠”:西京时期  34-39
第三章 祖无择诗文的创作特色  39-47
  第一节 诗文的题材选择  39-42
    一、对政治、军事的关注  39-40
    二、对民生的关注  40-41
    三、对亲情、友情的抒写  41-42
  第二节 丰富多变的诗歌语言  42-44
  第三节 简切犀利、擅于说理的散文语言  44-47
第四章 余论:祖无择的文学地位  47-51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文坛  47-48
  第二节 祖无择的文学创作  48-51
    一、作品的遗失  49
    二、“礼乐文学”观念重在传“道”  49
    三、“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  49
    四、趋于理学化的文学观念  49-51
致谢  51-52
参考文献  52-57
  著作类  52-54
  论文类  54-57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7-58
附录二 祖无择年表  58

相似论文

  1.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2.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3.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4.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5.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6.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7.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8.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9.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10.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11. 顾随文学思想研究,I206.2
  12.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3. 从“陕军东征”看19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心态,I206.7
  14.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I206.5
  15.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I206.09
  16.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17. 明代洪武年间奏议研究,I206.2
  18. 《仙鉴》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重出人物比较研究,I206.2
  19.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I206.6
  20. 顾起元及其诗文研究,I206.2
  21. 朱熹北宋文学批评之研究,I206.0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