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汉语可逆句的类型及可逆动因

作 者: 徐瑶
导 师: 卢英顺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可逆句 语义关系 可逆动因 语用差异
分类号: H14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汉语有一类句子的结构是‘’NP1+VP+NP2",将NP1和NP2的位置互换后所得到的句子("NP2+VP+NP1")依然成立,并且各成分间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这类句子就是“可逆句”。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界的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一特殊的句法现象,但其研究仅限于对个别小类的分析或浅尝辄止式的分类描写。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以可逆句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关系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可逆句的范围、类型特点和语用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可逆句的可逆动因和限制条件。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可逆句”是由句法形式的特点而命名的一种句式,因此可逆句理论上包括句子的多种意义分类(如致使类、存现类等)。所有类别的可逆句按动词动作性的强弱形成一个可逆句序列,这个序列与可逆句的可逆性等成正比关系。说话人对话题的选择、句式义对动作性的忽略以及句法结构上的严格限制共同造就了可逆句。第一章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论背景和语料来源,并简述各章要点。第二章全面回顾可逆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可逆句的定义、分类描写、可逆动因等方面进行,其中包括宋玉柱(1991)、任鹰(1999)、李敏(2008)等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主要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并对可逆句进行分类描写。本文根据“形式和意义相匹配”的原则,将可逆句分为量匹配类(如“一辆车坐三十个人。(?)三十个人坐一辆车。”)功能匹配类(如“高个子站后排。(?)后排站高个子。”)存在类(如“粮仓堆满了稻谷。(?)稻谷堆满了粮仓。”)隐现类(如“墙头甩过几铲污泥。(?)几铲污泥甩过墙头。”)致使类(如“我想死你了。(?)你想死我了。”)和遭受类(如“太阳晒着老头。(?)老头晒着太阳。”)等六个类别,其中每类可逆句又按照NP1和NP2的语义关系进行下位分类。第四章分析可逆句在语用方面的特征,着重语义焦点的分布和突显的内容,以及在话题引导方面的特征。第五章分析各类可逆句的可逆动因。一个句子是否具有可逆性,是由语用、语义和句法的综合作用来决定的。其中,语用动因是可逆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先要有交际的需要,才可能产生话语,可逆句也不例外。因此,在保证上下文的连贯性的前提下,说话人对话题的选择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句式义对动作性的忽视、句法结构的对称性分别是可逆的语义动因和句法动因。第六章结束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8-11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8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8
  1.3 本文的语料来源  8-9
  1.4 本文的理论背景  9-10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10-11
第二章 可逆句的先行研究述评  11-19
  2.1 关于可逆句的定义  11
  2.2 关于可逆句的分类描写  11-16
    2.2.1 根据句义分类  11-14
    2.2.2 根据动词词义分类  14-16
  2.3 关于可逆句的可逆动因  16-18
    2.3.1 以VP为切入点  16
    2.3.2 以NP_1和NP_2为切入点  16-17
    2.3.3 以句义为切入点  17-18
    2.3.4 以构式为切入点  18
  2.4 关于可逆句的语用差异  18-19
第三章 现代汉语可逆句类型的描写与分析  19-44
  3.1 可逆句的再认识  19-24
    3.1.1 关于"语义基本不变"  19-20
    3.1.2 关于"主语"和"宾语"  20
    3.1.3 可逆句的四个基本条件  20-24
    3.1.4 可逆结构与语境  24
  3.2 可逆句的类型  24-41
    3.2.1 量匹配类可逆句  24-30
    3.2.2 功能匹配类可逆句  30-32
    3.2.3 存在类可逆句  32-35
    3.2.4 隐现类可逆句  35-36
    3.2.5 致使类可逆句  36-39
    3.2.6 遭受类可逆句  39-41
  3.3 可逆句的其他特征  41-44
第四章 可逆结构的语用特征  44-50
  4.1 可逆结构的信息焦点  44-48
    4.1.1 静态信息焦点  44-47
    4.1.2 动态信息焦点  47-48
  4.2 话题引导  48-50
第五章 可逆句的可逆动因和限制条件  50-55
  5.1可逆动因一一说话人对话题的选择  50-52
  5.2 语义限制  52-54
  5.3 句法限制  54-55
第六章 结束语  55-56
注释  56-58
参考文献  58-60
致谢  60-61

相似论文

  1. 面向概念查询的生物医学多文档摘要技术研究,TP391.1
  2. 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同译动词考察,H195
  3.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高频动词搭配及具体语义关系下句型对比研究,H319
  4.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多角度对比与研究,H313
  5. “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H13
  6. 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推论连接成分研究,H146
  7. 表“推论义”成分研究,H146
  8. 《盐铁论》反义动词研究,H134
  9. 《文心雕龙》因果类复句研究,H141
  10. 图—词干扰范式下的词频(或词的熟悉度)效应,H319
  11. 语言的跨文化信息传递与语用等效研究,H315.9
  12. 基于维基的深度多标签多类别文本分类系统,TP391.1
  13. 无线移动环境下图片信息推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N929.5
  14. 基于词典的概念关系网构建研究,TP391.1
  15. 朝鲜语是非疑问句的命令言语行为研究,H55
  16. 疑问性if-分句与whether-分句的句法、语用差,H314
  17. 中英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分析,H030
  18. 汉英口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H315.9
  19. An Analysis of Non-english Majors\'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H319.3
  20. 两类双项名词句的制约因素和对比分析,H146.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句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