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表“推论义”成分研究

作 者: 朴丽华
导 师: 黄贞姬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表“推论义”成分 分布位置 语义关系 语用功能 历时演变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推论义为统措,从共时层面对表“推论义”成分的位置分布、语义关系语用功能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历时层面对其历时演化的轨迹及其发展的动因机制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前人研究现状,并对行文中使用的语料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考察了表“推论义”成分的位置及分布特点。我们首先考察了表“推论义”成分的分布状况,其次分析了与其共现的成分。第三章主要从语义角度对表“推论义”成分进行分析。首先对表“推论义”成分自身的语义进行了考察,并比较分析了表“推论义”成分同小类内部成员间的差异;其次对表“推论义”成分连接的前后项内容的深层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第四章从语用功能角度对表“推论义”成分进行了考察,表“推论义”成分除了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外,还具有明示信息焦点、明示交际意图、承接话轮以及充当话语标记的功能;其次是对表“推论义”成分的三域分布进行的考察;最后本章还对表“推论义”成分的语体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五章是对表“推论义”成分历时演化过程的考察。本章从历时层面对表“推论义”成分的历时演化轨迹进行了描写,并对其历时发展的动因与机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即语义适宜性及句法位置的影响、重新分析的作用以及主观化机制的制约。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全文的内容,并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6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1-12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
  1.4 前人相关研究现状  12-16
第二章 表"推论义"成分的分布特征  16-29
  2.1 表"推论义"成分在句内的分布位置  16-19
    2.1.1 "看/见"类的句内分布位置  16-17
    2.1.2 "显然"类的句内分布位置  17-18
    2.1.3 "说"类的句内分布位置  18-19
  2.2 表"推论义"成分在篇章中的分布位置  19-22
    2.2.1 位于句首连接句子组成句群  19-20
    2.2.2 连接语段组成段落  20-22
  2.3 与表"推论义"成分共现的成分  22-27
    2.3.1 表"推论义"成分与同类共现  22-24
    2.3.2 表"推论义"成分与副词的共现  24-25
    2.3.3 表"推论义"成分与连词的共现  25-26
    2.3.4 表"推论义"成分与语气词的共现  26-27
  2.4 小结  27-29
第三章 表"推论义"成分的语义分析  29-50
  3.1 表"推论义"成分的内部语义分析  29-41
    3.1.1 "看/见"类语义分析  29-33
    3.1.2 "显然"类语义分析  33-37
    3.1.3 "说"类语义分析  37-41
  3.2 表"推论义"成分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41-49
    3.2.1 推论关系  42-45
    3.2.2 因果关系  45-46
    3.2.3 总与分的关系  46-47
    3.2.4 对等关系  47-48
    3.2.5 补充关系  48
    3.2.6 其它关系  48-49
  3.3 小结  49-50
第四章 表"推论义"成分的语用功能分析  50-66
  4.1 明示焦点信息的功能  50-52
  4.2 明示交际意图的功能  52-55
    4.2.1 表揣度的交际意图  52-53
    4.2.2 表肯定的交际意图  53-54
    4.2.3 表强调的交际意图  54
    4.2.4 表迟疑的交际意图  54-55
  4.3 承接话轮的功能  55-56
  4.4 话语标记语功能  56-60
    4.4.1 元语用意识的标识  57-59
    4.4.2 推论观点标记  59-60
  4.5 表"推论义"成分的三域考察  60-63
  4.6 表"推论义"成分的语体分布分析  63-65
  4.7 小结  65-66
第五章 表"推论义"成分的历时考察  66-79
  5.1 表"推论义"成分的历时发展轨迹  66-76
    5.1.1 "看/见"类的历时轨迹  66-70
    5.1.2 "显然"类的历时轨迹  70-73
    5.1.3 "说"类的历时轨迹  73-76
  5.2 表"推论义"成分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76-79
    5.2.1 语义适宜性及句法位置的影响  76-77
    5.2.2 重新分析的作用  77-78
    5.2.3 主观化机制的制约  78-79
结语  79-81
参考文献  81-87
致谢  87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3. 面向概念查询的生物医学多文档摘要技术研究,TP391.1
  4. 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同译动词考察,H195
  5. 现代汉语可逆句的类型及可逆动因,H146.3
  6. 接续助词“けれども”的语用功能,H36
  7. 基于语料库的“难道”反问句的翻译及功能研究,H315.9
  8. 英语政治访谈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H313
  9. 歌曲文本互文性的语篇和语用功能分析,H030
  10. 中学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G633.41
  11. 从顺应理论视角看教师模糊语的语用功能,H319
  12. 把字句的语用认知探究,H146
  13. 言语交际中非规约性语用预设的研究,H030
  14. 无线移动环境下图片信息推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N929.5
  15.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讨论中异议表达的特征,H313
  16. 英语口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H314
  17.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H146
  18. 一个基于语义信息提取的互联网情报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13
  19. 基于维基的深度多标签多类别文本分类系统,TP391.1
  20. 基于树核的无指导中文语义关系抽取研究,TP391.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