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斑驳病致病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作 者: 尹先勇
导 师: 张学军;杨森
学 校: 安徽医科大学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斑驳病 KIT基因 突变
分类号: R75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斑驳病(Piebaldism, OMIM 172800)又称图案状白皮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由Morgan于1786年首次报道。该病准确发病率暂未见相关报道,患病率无性别和种族差异。其临床主要特征是额中线三角形或菱形白斑,常合并白发,称为白色额发(white forelock),80-90%的患者伴此症状,躯干前后、中上臂至手腕,大腿至小腿等部位均可见白斑。同时,白斑部位或正常皮肤部位可见色素沉着斑。患者自出生时发病,一般终身带病。组织学结果显示白斑部位色素细胞完全缺失。目前,普遍认为斑驳病具有遗传异质性,由位于人类染色体4q12上的KIT基因突变或位于8号染色体的SLUG基因突变导致。在75%的斑驳病患者可以检测到KIT基因突变。KIT基因编码肥大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ast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 ,该受体由细胞外配体结合位点、信号跨膜区和细胞内位点(含RTK活性部分)组成。KIT基因功能抑制时,成黑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从而导致斑驳病的发生。自该病KIT致病基因被发现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报道不同人群斑驳病KIT基因突变已经达40多种。分析发现斑驳病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与KIT基因突变的位置有紧密关系。目的检测中国斑驳病患者存在的KIT基因突变,总结中国人斑驳病的临床特点和突变筛查结果,在中国汉族人群探讨斑驳病KIT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1)采用PCR反应扩增KIT基因的21个外显子编码区及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斑驳病家系成员病例进行KIT基因的突变检测。(2)通过中国生物医学光盘CBM,对1989年以来在中国报道的斑驳病KIT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索,总结临床特点和突变类型,并验证斑驳病KIT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1)在1个斑驳病家系2个病例中检测出KIT基因的1个新的错义突变: c.172T→G (G58Y)。家系正常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中均不存在该突变。(2)总结了中国人斑驳病的临床特点和突变类型,发现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类似,验证了国外报道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发现。结论本研究发现的错义突变,为致病性突变而非多态性变化;丰富了斑驳病突变数据库中KIT基因的新的突变位点,为将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总结的中国斑驳病人临床和突变类型,与国外报道类似,验证了国外报道的KIT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发现。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6-7
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1
正文  11-38
  1. 引言  11-12
  2. 材料与方法  12-28
    2.1 临床资料  12-13
    2.2 实验试剂  13-15
    2.3 实验仪器  15-17
    2.4 实验方法  17-27
    2.5 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  27-28
  3. 结果  28-32
    3.1 系谱分析  28
    3.2 临床特点  28
    3.3 组织病理学特点  28-29
    3.4 DNA 测序  29-30
    3.5 临床资料及突变结果总结  30-32
  4. 讨论  32-34
  5. 结论  34-35
  6. 参考文献  35-38
附录  38-41
致谢  41-42
课题综述:斑驳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42-51

相似论文

  1. 稳定表达人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野生型及其突变体的HEK-293细胞系的构建,R96
  2.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3.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4.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5. 应急物流通道的选择与评价研究,X43
  6.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6.5
  7.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筛选及luxR基因功能分析,S436.5
  8. 4个甘蓝型油菜EMS诱变突变体的初步研究,S565.4
  9. 利用EMS诱变构建甘蓝型油菜突变体库的初步研究,S565.4
  10. 陆地棉矮化突变体Ari1327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标记研究,S562
  11.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2. 小麦Na~+/H~+逆转运蛋白TaNHX2的功能验证及功能域分析,S512.1
  13.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光能分配及耐光抑制特性的影响,S565.1
  14. 玉米叶色突变基因al和yl的精细定位,S513
  15. 一个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和基因定位,S511
  16. 荧光假单胞菌7-14鞭毛蛋白合成基因flhA的克隆及功能分析,S476.1
  17. 四倍体小麦叶直立突变体tel的初步研究,S512.1
  18. 望水白多分蘖、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相关QTL定位,S512.1
  19. Rhodococcus sp.R04联苯水解酶性质及反应动力学研究,Q55
  20. 叶绿素缺乏及高氮对大豆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S565.1
  21. 叶绿素缺乏对水稻光系统光化学功能的影响,S51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先天性皮肤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