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巴林右旗荟福寺“六月庙会文化”变迁的研究

作 者: 秦博
导 师: 邢莉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民俗学
关键词: 荟福寺 大板镇 六月庙会 变迁
分类号: G24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荟福寺“六月庙会”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关于变迁的研究理论,对荟福寺及“六月庙会”的变迁进行研究。研究新时期下庙会文化中哪些文化因子发生了变迁,探究变迁的原因,并把庙会文化变迁的原因放在当地社区中去考察,通过社区变迁来看待庙会的变迁。以及在现代语境下,作为寺庙旅游发展起来的荟福寺去向何处?喇嘛教信仰在淡化之后又如何复苏?从而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咨询。本文包括四个章节,绪论部分梳理了目前国内对庙会的研究概况,其中学者关注的目光大多落在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中国传统的庙会上。本文另辟蹊径,调查对象是以游牧文化为积淀的草原庙会,力争在吸取前人研究庙会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绪论部分梳理了目前国内庙会的研究概况并对变迁做出文化的阐释。第一章是荟福寺及“六月庙会”的历史记忆。在第一节追述了荟福寺始建的历史和背景,在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和亲”、“兴黄教”等一系列的政治背景下,在草原牧民的信仰的推动下,一座宏伟的寺庙最终矗立在巴林草原上。第二节论述荟福寺建成后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信仰的空间、娱乐的日子、商品交易的场所三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六月庙会是当时唯一能满足当地牧民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一个特殊时空。并分析其中包含的三个文化因子:跳查玛、那达慕、商品交易。第二章是动态的描述当今语境下的荟福寺六月庙会。文革时期庙会被废止,寺庙遭到破坏。2003年大规模修复使寺庙这一神圣空间得到重构,同时重构的还有“六月庙会文化”。本章重点描述2008年农历六月十五的民间叙事,包括聆听喇嘛诵经、民众朝拜仪式、放生仪式等。很明显,这几个文化因子取代了跳查玛、那达慕和商品交易。第三章是对“六月庙会文化”变迁原因的探究,把庙会文化的变迁放到了其所在社区一巴林右旗大板镇中去考察。分析庙会商贸功能的消失、娱乐功能的消退以及信仰的弱化分别是由于社区商业发展、文化多样化以及社区民众对宗教认知程度的变化引起的。第四章是对荟福寺去向的反思,在寺庙旅游成为一种趋势的语境下,荟福寺也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标识,然而却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旅游点。针对这种情况,又鉴于荟福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提出我的几点建议。余论部分是针对目前荟福寺信众所做的关于信仰的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在上文中论述的民众教育水平提高、医疗手段的先进、交通的便利等等一系列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信仰的弱化。在这一部分,论述了民众信仰又呈现复苏的趋势。形成一种“二律悖反”的现象。本文之所以选取荟福寺为考察点,是因为它作为目前赤峰市保存下来的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它的研究也是笔者对家乡的一种深厚感情,更是家乡民俗学的一种体现。本文的研究势必会充实国内研究民族地区庙会的单薄情况,加深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庙会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本文对喇嘛庙庙会的研究借鉴汉地庙会的研究理论。

全文目录


摘要  2-5
ABSTRACT  5-8
绪论  8-17
  一 研究综述  8-11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
  三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1-13
  四 调查区域概况  13-15
  五 “变迁”的释义  15-17
第一章 荟福寺及六月庙会的历史记忆  17-33
  第一节 荟福寺的建成与大板镇的文化环境  17-22
  第二节 六月庙会文化与民众生活  22-26
  第三节 六月庙会文化仪式的象征符号  26-32
  小结  32-33
第二章 当今语境下的荟福寺六月庙会  33-55
  第一节 荟福寺神圣空间的重新建构  33-39
  第二节 2008年农历六月十五庙会的民间叙事  39-54
  小结  54-55
第三章 六月庙会文化变迁原因探究  55-61
  第一节 大板镇发展概况  55-57
  第二节 庙会商贸功能的消失:社区商业的发展  57-58
  第三节 庙会娱乐功能的消退:社区文化多样化  58-59
  第四节 庙会信仰的弱化:社区民众对宗教认知程度的变化  59-61
第四章 旅游语境下对荟福寺去向的反思  61-66
  第一节 重塑游牧文化的旅游线路  62-63
  第二节 树立荟福寺的品牌符号价值  63-64
  第三节 世俗化过程中的反思  64-66
余论  66-68
参考文献  68-72
附录一  72-73
附录二  73-75
附录三  75-7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6-77
后记  77-78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F592.7
  3. 《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女性生活形态探究,G239.29
  4.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5. 农耕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与当代危机,G807.4
  6. 新中国建立60年媒体“英模人物”报道的变迁,G212
  7. 建国以来人物报道变迁研究,G212
  8.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变迁的探析,D630.3
  9. 蓝靛瑶医疗的变迁,K28
  1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研究,K27
  11. 从近代江南女性服饰探究女性生活方式的变迁,K25
  12. 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K265
  13. 蒙元收继婚变迁研究,K28
  14. “印象·刘三姐”与社区经济文化变迁,F592.7
  15.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初探,J832
  16. 昂格尔法律变迁理论的研究,D90
  17. 电视下乡与乡村治理变迁,G229.2
  18. 网络互动与公共领域的重构,G206
  19. 乡村旅游与乡村都市化研究,F592.7
  20. 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K26
  21. “中国革命史”叙述的变迁研究,K20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群众文化事业 > 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