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目的论视角下傅东华《飘》译本研究

作 者: 方舒杨
导 师: 黎昌抱
学 校: 浙江财经学院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傅东华译本 《飘》 目的论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浙江籍著名翻译家傅东华是第一个将小说《飘》译入中国的译者。自从1940年,他的译作《飘》一经问世,在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其他译者和学者的尖锐批评。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使他成为中国翻译界的一位饱受争议的翻译家。几十年来,对于傅东华译作的研究,特别是《飘》的研究几乎从没中断过。自傅东华的译作发表以来,学者们想通过研究给予傅东华及他的译作在中国翻译界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地位。随着国内外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学界对傅东华《飘》译本研究主要是从重写理论、归化与异化、文化角度、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学和翻译规范等六个角度展开。然而,这些文献中对傅东华及其译作的分析和评价仍不够系统全面。本文试图立足弗米尔的目的论视角对傅东华译作《飘》进行研究。弗米尔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转换,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根据目的论,我们可以区分翻译领域中的三种目的,即译者的翻译目的,译作的交际目的和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而且,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应由译作的目的或功能决定。目的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三条翻译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合适”。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作为翻译家的傅东华,主要包括生平简介和翻译活动,以及他的翻译观。第二章是对相关文献综述,将前人主要文献分为六个视角进行综述。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从代表人物及观点、弗米尔目的论基本观点、目的论对翻译研究影响等三方面概述了目的论。第四章着重挖掘傅东华的翻译目的,并通过例证对其译作进行详细评价。根据目的论,本文试图找出傅东华翻译《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三条翻译原则及“合适”的翻译标准来评价傅东华的译作。通过分析傅东华译本的前言,本文归类出他翻译此小说的五个原因、其译本的影响以及他选择特定翻译技巧的原因。通过列举表格和译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傅东华的译本不仅没有违反目的论的三条翻译规则,而且出色实现了在目的语环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飘》傅译本在中国翻译界有过积极的影响,因此不能过度的盲目批评。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邵飘萍《北京特别通信》研究,K825.42
  2.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英若诚《茶馆》译本,I046
  3. 目的论视角下张友松之译《汤姆·索亚历险记》,I046
  4. 中英文广告互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及对策,H315.9
  5. 从“书斋式翻译”到“舞台式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李尔王》两个汉译本,H315.9
  6. 航行船舶甲板上浪及外飘影响的计算研究,U662
  7. 构建另一个南方,I712.074
  8. 专业笔译领域中信息类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H059
  9. 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主体性对英语习语汉译的影响,H315.9
  10. 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中的人物服饰解析,TS941.1
  11. 目的论视角下的《尤利西斯》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H315.9
  12. 从《飘》的两个中译本论译者主体,I046
  13. 女性主义视角下《飘》的解读,I712
  14. 邵飘萍张季鸾比较研究,G219.29
  15. 斯佳丽的成长—《飘》的女性主义解读,I712
  16. MA60高原机场和航线的运行适航性分析,V351
  17. 基于目的论的太极拳文本汉英翻译研究,H315.9
  18. 目的论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H315.9
  19. 从目的论角度看《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译英,H315.9
  20. 论民事证据制度的目的,D925.1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