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

作 者: 琚红
导 师: 刘敏岚
学 校: 江西理工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交往实践 家庭教育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
分类号: G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中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议题。其“主体——主体”的哲学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从性质上重新定义了主体的概念和范围,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理念的革新,让我们从本质上重新认识了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应有的状态,而且又在具体教育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教育新主张,非常利于实现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与优化,培养人格健全、思维开阔、技能创新的新时代人才。由于主体间性理论其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与不足,它把主体间性仅仅定义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世界的交流和交往,并没有认识到主体间的这种精神性交往所必需的,作为基础而赖以存在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也未能对“精神性交往”给予切实而中肯的描述和规定,所以这种思维的尽头难免可能会走向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西方哲学批判继承的集大成的伟大理论,针对主体间性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提出了交往实践观这一唯物主义理论作为补充,很好地完善了这一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将交往实践观与主体间性理论结合起来指导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活动虽然是每个家庭内部的生活内容,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一种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1鉴于这种观点,本文结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大略地了解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分析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的具体运用情况作了概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将主体间性理论与家庭教育进行融合,首先,详细地阐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哲学内涵和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其次,分析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缺陷和现实中的困境,作为立论的内在依据,描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要求,作为立论的外在依据,体现出家庭教育发生主体间性转向的必然性;然后,阐述了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丰富内涵,包括主体间性家庭教育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实现路径;最后,本文将交往实践观与具体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阐明了交往实践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突破传统家庭教育的研究视野、引进新的思维角度,建构新的家庭教育形态,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能为家庭教育的现实状态进行积极地指导,以实现该理论的实践价值。诚然,交往实践作为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实现途径,其发展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是从展望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应来看,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实践,理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教育观念,“亲子关系和谐,创新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必定会实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导论  9-16
  1.1 选题的背景  9
  1.2 选题的目的  9-10
  1.3 研究现状  10-13
  1.4 研究重点、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13-14
  1.5 研究思路  14-15
  1.6 研究方法  15-16
第二章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16-21
  2.1 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  16-18
    2.1.1 主体间性理论的兴起与演进  16-17
    2.1.2 主体间性理论的涵义  17-18
  2.2 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及相关启示  18-21
    2.2.1 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18-19
    2.2.2 主体间性理论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启示  19-21
第三章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1-27
  3.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必然性  21-23
    3.1.1 特权本位倾向对主体间性的异化  21
    3.1.2 物化教育对主体间性的漠视  21-22
    3.1.3 以人为本的必然趋势  22-23
  3.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可行性  23-27
    3.2.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特有的优越性  23-25
    3.2.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能够消解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  25-27
第四章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内涵分析  27-33
  4.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内涵  27-28
  4.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主体介绍  28-29
    4.2.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主体  28
    4.2.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28-29
  4.3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理念  29-31
    4.3.1 树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教育目标  29-30
    4.3.2 建构交往、对话的教育方式  30
    4.3.3 构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多元评价体系  30-31
  4.4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实现路径——交往实践  31-33
第五章:交往实践在主体间性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33-39
  5.1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实践  33-36
    5.1.1 “日常生活”的特点  33-34
    5.1.2 交往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4-36
  5.2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实践  36-39
    5.2.1 “教育活动”的特点  36-37
    5.2.2 交往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37-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2
致谢  42-43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3

相似论文

  1.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2.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3. 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36
  4. 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研究,G78
  5.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6.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G78
  7.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及对策研究,G647
  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G78
  9. 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调查及研究,G623.2
  10. 不同利益群体影响下的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G78
  11. 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G78
  1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危机”的研究,G78
  13.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B023
  14.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G636
  15. 环境伦理学视域中的企业生态责任研究,F205
  16.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探析,A811.6
  17. 水伦理研究,B82-058
  18.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道德意志培养,G78
  19. 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模式研究,D64
  20.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研究,A811
  21. 论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交往理论,A81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家庭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