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

作 者: 张华
导 师: 尹占娥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自然灾害 沿海城市 脆弱性
分类号: X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研究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沿海城市是世界上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中心和重要区域,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的区域,面临海平面上升及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人口最集中、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区域,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沿海人为活动的影响,使沿海城市成为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开展沿海城市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主要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将为该区制定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范式、应急控制预案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从海平面上升及相关自然灾害入手,分析沿海城市面临的威胁,在综述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界定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城市脆弱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构建了脆弱性评价的理论模型,建立了脆弱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并以沿海50个城市为例进行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脆弱性分析;最后分别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评价沿海城市的脆弱性,形成沿海城市的脆弱性等级分布图,并对不同脆弱性地区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自然体系的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以杭州湾为界,沿海城市的脆弱性差异明显,杭州湾以北的海岸城市要比以南的脆弱性高;极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渤海湾,黄河三角洲,江苏北部的连云港、盐城海岸,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莱州湾、胶东半岛、苏北平原、杭州湾南岸、珠江口南岸地区;低脆弱区主要是在浙江部分地区、福建、广西的沿岸;极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省的钦州地区以及珠江口的北岸。中国沿海60.0%的城市处于极高、高脆弱性的威胁之下,而极低和低脆弱性区只占少部分,约为22.0%。(2)沿海城市的社会-经济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与沿海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性有很大的相关性;极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省的北海和钦州;高脆弱区主要分布渤海湾、江苏沿海、浙江南部、福建南部和广东的南部和北部以及广西的沿海城市;中等脆弱性主要是分布在山东半岛、浙江的大部分城市、福建中部以及珠江口两岸的城市;低脆弱区主要是在辽东半岛、莱州湾、长三角和福建北部城市,以及珠江口南岸的部分城市;极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深圳和东莞。(3)沿海城市综合脆弱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并且大部分城市的综合出脆性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极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苏北沿岸以及广西沿海的城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渤海湾、莱州湾、长三角沿海、福建南部以及广东南部的沿海城市;中等脆弱区主要是分布在山东半岛、浙江、福建的大部分城市以及珠江口两岸的城市;低脆弱区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珠江口沿岸的部分城市;极低脆弱区分布很少,主要是在深圳和东莞。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23
  1.1 研究背景  11-13
  1.2 研究意义  13-14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0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0-23
第二章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城市脆弱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23-35
  2.1 脆弱性的概念  23-25
  2.2 沿海城市灾害脆弱性因素分析  25-29
  2.3 沿海城市脆弱性评估模型  29-35
第三章 沿海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5-41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5
  3.2 指标体系的评估框架  35-37
  3.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37-38
  3.4 本章小结  38-41
第四章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  41-67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48
  4.2 沿海城市自然体系脆弱性评价  48-52
  4.3 沿海城市社会-经济体系脆弱性评价  52-62
  4.4 沿海城市综合脆弱性分析  62-65
  4.5 本章小结  65-67
第五章 沿海城市脆弱性特征及管理建议  67-69
  5.1 极低脆弱区开发利用建议  67
  5.2 低脆弱区开发利用建议  67
  5.3 中等脆弱区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  67
  5.4 高脆弱区开发利用建议  67-68
  5.5 极高脆弱区开发利用建议  68-69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9-72
  6.1 主要结论  69-71
  6.2 研究展望  71-72
参考文献  72-77
致谢  77-78

相似论文

  1. 基于GIS的保山市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2. 基于石油开采的大庆市城市空间结构脆弱性研究,TU984.113
  3. 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问题研究,X43
  4.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探析研究,X43
  5. PSTN多信令点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1.9
  6. 建国以来我国防治自然灾害工作的基本经验探讨,X43
  7.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TM711
  8. 基于自然灾害的居民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研究,R195
  9. 山东省沿海城市40-59岁超重、肥胖人群的分布、体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G804.49
  10.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X43
  11. 面向大规模网络的攻击图生成关键技术,TP393.08
  12. 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法律问题研究,D912.1
  13. 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播研究,D630
  14. 基于混沌理论与密码的图像认证模型研究,TP309
  15. 美国购银政策、自然灾害与经济危机,F371.2
  16.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F832.1
  17.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X22
  18.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X43
  19. 国内主要沿海城市零售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TS254.7
  20.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顺昌县公益林持续经营研究,S757.1
  21.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研究,F842.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灾害及其防治 >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