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时间距离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作 者: 舒首立
导 师: 黄希庭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时间距离 解释水平理论 道德判断 助人行为 学术造假行为
分类号: B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由时间解释水平理论(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发展而来。时间解释水平由Liberman和Trope于1998年提出,认为时间是一种心理距离,会影响个体的解释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其他认知和行为。之后将心理距离从时间距离拓展到空间距离、社会距离(自己vs他人,内群体vs外群体)、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或者hypotheticality),将理论发展成为解释水平理论(Liberman,2007)。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这四种心理距离会提高解释的水平,会导致个体在抽象、上位、去情境化的水平上解释事物和事件,导致被试强调事物的合意性而不强调可行性。同时,高水平解释在对于预测远的时间点上喜好、行为意图等上的权重更大。作为解释水平理论在道德领域的应用,Eyal, Liberman, Trope (2008)研究发现,比起心理距离上近的行动,人们判断不道德的行动更加可恶而判断道德行为更加善良。把吃自家的被撞死的狗、拿旧国旗当抹布判断为更不道德,把收养残疾儿童、时尚公司向穷人捐献衣服判断为更道德。本研究在验证Eyal, Liberman, Trope(2008)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研究延伸到了一般道德行为(助人行为意向)和学术道德行为(学术造假行为意向)这一特殊道德行为上。三个研究的结果表明:(1)时间距离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解释水平理论框架在道德领域的应用适用于中国文化环境;(2)时间距离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相比较近的时间距离视角,远的时间距离视角下人们的助人行为意向更强;(3)视角距离对学术道德判断与学术造假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相比较近的时间距离,远的时间距离条件下学术道德判断和学术造假行为意向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1 前言  7-15
  1.1 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综述  7-12
  1.2 本研究的问题提出  12-13
  1.4 本研究基本假设  13
  1.5 本研究的意义  13-15
2 研究一  15-18
  2.1 目的  15
  2.2 方法  15-16
  2.3 结果与分析  16-18
3 研究二  18-21
  3.1 目的  18
  3.2 方法  18-19
  3.3 结果与分析  19-21
4 研究三  21-26
  4.1 子研究一  22-24
  4.2 子研究二  24-26
5.总的讨论  26-33
  5.1 解释水平理论之于道德领域应用的理论框架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  26-27
  5.2 时间距离道德判断助人行为的影响  27-29
  5.3 时间距离对学术造假行为意向的影响  29-31
  5.4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31-33
6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8
附录  38-42
后记  42-43

相似论文

  1. 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844
  2. 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G641
  3. 赃物善意取得研究,D913
  4.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B82-092
  5. 从解释水平理论透视消费者的广告态度,F713.8
  6. 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D630
  7. 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H314
  8. 小学高年级学生时间维度上的自我价值感的研究,B844.2
  9. 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2-0
  10. 媒体语境对消费者品牌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11. 福建省交通时间距离研究,U12
  12. 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49
  13. 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B82-05
  14. 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B82-0
  15.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与特点研究,G631
  16. 5-6岁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的道德判断研究,G613.2
  17. 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B82
  18. 解释水平对后悔影响的实验研究,B841
  19. 小学生助人行为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B844
  20. 中国营销经理道德决策机制研究,F272
  21. 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I56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